Thursday, July 30, 2009

Dell事件

前提:Dell的產品對我沒有吸引力。我沒想過要購買Dell的產品。
--
這次Dell事件大部分的輿論都是在指責撻伐這家公司,整個政府單位也順應民情的熱起來,決定要來每天罰他一百萬,看看他要屌多久。這件事發生到現在也快要一個月了,我實在有一點小意見不吐不快。

1. 台灣人真愛佔便宜,還可以理直氣壯。500元應該很明顯的是個錯誤,之後Dell也出來澄清。如果不能接受正確的價格,消費者還是可以取消訂單。再說,許多人下大量訂單,根本是想要趁機套利,大撈一票。Dell澄清後,這些貪婪的消費者還死咬著不放,非得要凹到Dell表示誠意,那不是就是要逼Dell以錯誤標價500元賠售嗎?
消保官提出開罰的理由也很可笑:「相較於消費者的損害金額8000多萬元,這次開罰業者100萬元並不算多」。真的出貨,到底受損的是誰?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應該說「少A」吧!就算拿消保法來看,Dell也沒有違法的事實。目前消保官做出的裁決,只是反應出台灣的民粹。

2. Dell這麼大的公司卻也沒有人即時發現,處理,卻讓他累積了一個晚上?好幾個小時下來,也沒有誰比較好心去主動提醒賣方報價錯誤的可能性?同樣的錯誤居然還連續發生兩次?太瞎了。(話說敝公司的美國官網也常常可以看到很瞎的事情......。)

3. 有些人批評過去Dell在中國市場標價問題,最後認賠以錯誤價格出售。很多人只看到中國認賠,就憤怒的指責Dell罔顧台灣人權益。但是沒有看到當時成交的數量有多大。這次的銷售量高達十萬台。100k x NTD 7000 = NTD 700 million。可以從哪裡取得類似事件的處理方式?如果認賠出售,銷售量又是多少,賣方的損失金額多高?

4. 並不是國外的大公司就可以吃垮他。假如今天標錯價格的是Asus,消費者還會這麼激動嗎?

5. 整體市場一季對於液晶顯示器的容納量。假如這些訂單全部成交,就表示Q3 open market 市場規模被侵蝕了100k,原本可能拿到訂單的台灣品牌,例如 Acer,Asus或其他,就失去了這100k的機會。如此一來,發生損失的不只是Dell,而是整個液晶顯示器產業供應商的損失。這應該是站在制高點的官方才應該著眼的角度吧?

現在顯示器實在好便宜,台灣人,有這麼窮嗎?

1 comment:

miaoski said...

如果是 Asus 應該也會很激動吧,科科...
有個說法我覺得蠻有道理: 如果用戶以為是跳樓大拍賣,買個一台自己用,那儘可以主張他沒買到的損失。
btw, 官方在作秀,Dell 的公關也處理得亂七八糟,沒下單純看戲的我們,實在不需要太認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