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身邊的塑化劑與有毒物質...

由於我的皮膚幾年前因為太乾燥長小紅疹,醫生叫我盡量不要用一般的香皂洗澡,當年手工皂這種東西是完全沒聽說過的。過去幾年來,媽媽開使用回收油做肥皂,讓我回憶起過去國中的理化實驗,慢慢發現台灣有好多人已經在自己製作香皂了。對手工皂有初步的瞭解後,才知道平常使用的清潔產品有多少化學添加物、防腐劑、安定劑等合成物,更不敢想像他們對皮膚會造成什麼影響。今天偶然在圖書館看到的一本書:「美麗的代價」,更把化妝品與保養品光鮮亮麗的外皮給剝下,剖析我們每天使用的貼身產品裡面含有哪些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成份。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網站:Skin Deep Cosmetics Database。這個網站提供化妝品成份分析,對保養品或化妝品的安全性做評分,又列出內含的有害物質。以我喜歡的雅漾保溼面膜為例,這個網站評分為6分(危險程度中級),主要是因為面膜中添加的香料與防腐劑(幾種對羥基苯甲酸的酯類衍生物)對肌膚容易造成過敏反應。至於一些含有乳化劑(PEG-4 LAURATE、PEG-4 DILAURATE等)的化妝品,則被視為可能影響生育機能的成份,而被列為高危險性。雖然保養品化妝品的種類太多,無法一一列舉,比較暢銷的產品都算找得到。多看幾種產品,大概就知道哪些化妝品可能不要使用比較好。
然而,我們現在是一個人口爆炸的年代。雖然供過於求,但是仍然需要大量個工業化生產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此外,企業還要考慮到競爭力的問題。假使政府將法規訂得非常嚴苛,例如全面禁止防腐劑、乳化劑等等成份,造成廠商成本大幅提高,反過來也是用高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中產階級是這些美妝產品主要消費者,他們有辦法負擔嗎?在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的社會,人口發展和工業化生產實在是無法脫勾的必要之惡。要讓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盡量減少這些可能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就是要提倡有機食品,手工天然的保養品等等。但是不用農藥化肥的田地不能把作物產量最大化,也很難有好賣相。沒有添加物的保養品,沒有誘人的人工香味,更不用說可以長期放在通路,配合大大小小的促銷來做活動。天然的產品就是要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生產製造,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使用完畢。這種生產與消費模式可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龐大消費人口嗎?想擺脫有毒化學物質的消費者,準備好要改變你們的生活型態了嗎?如果還沒準備好,只好忍受一下工業化社會的方便囉。
嘮嘮叨叨的寫了一大堆,只是把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提出來。也許我們的社會有一天會找到更好的解答。下面是一點點的筆記。(p.s.手工保養品不一定天然喔!)


鄰苯二甲酸酯 phthalates - birth defect, esp. on mail babies - nail polisher, toys, etc. 有許多種類,可作聚乙烯材質的原料,歐洲已經禁止在玩具中使用。在歐盟地區,化妝品中只有使用一種phthalates:DEP(歐盟認可的成份),其他幾種phthalates(如DBP)在歐盟區是禁用的,雖然官方實驗數據並無法認定這幾種塑化劑與人體健康之間的絕對關聯性(p.12)。本書中提到,為了配合歐盟這個禁令,許多國際化妝品大廠在歐洲販售的產品都調整配方以停用這些物質。

酚甲烷(雙酚A) bisphenol A:歐洲與加拿大認定之有毒物質,也是禁止用來作玩具成份。是塑化劑的抗氧化劑,用來生產軟質PVC。

對苯二酚 Hydroquinone:美白成份,可能的致癌物質,已被歐盟禁用,但是在亞洲地區仍是很受歡迎的美白成份(包括醫美診所都在使用的藥劑)。

三乙醇胺 Triethanolamine:是化妝品中的pH平衡劑,但有可能造成過敏。很多亮光漆、清潔劑等也都使用這種成份。可能會和其他化學物質反應成為致癌物質的亞硝胺化合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