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2, 2011

Köln雜感

今天是德國的掃墓節,我一早八點半就抵達科隆,老師也特別這麼早就到車站來接我。我們先參觀了科隆大教堂後,就沿著萊茵河漫步到巧克力博物館(可惜假日早上11點才開門),於是我們回到教堂旁邊的Ludwig美術館。這個美術館很像我們的當代藝術館,是以當代藝術的展覽為主。目前在這裡正好有一個關於Picasso的攝影展。展場裡點出藝術裡很有趣的一個面向:這些作品要表達的,是關於Picasso這個人比較多,抑或是反應出攝影師的視角多呢?離開Ludwig之後,我們到Neumarkt的Museum Schnütgen。這個博物館收藏許多中世紀的藝術品,可想而知幾乎都是中古天主教會的文物。雖然我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我還是一直都非常喜愛這些古老的文物,感覺人類(西方文化)的歷史精華全部都蘊含在裡面了。這間博物館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了,最近剛整修完,是由羅馬式教堂改建而成。羅馬式教堂建築搭配上中世紀文物,還有更好的組合嗎?很明顯老師也是比較喜歡中世紀的文物,雖然這個博物館不大,我們待的時間比Ludwig還久。
參觀完博物館之後,老師帶我去一間他喜歡的中餐廳用餐,這間餐廳還真的不錯吃,生意也非常好,一直都座無虛席。而且附近沒有什麼景點,都是專程過來吃飯的食客,老中老外都有。餐廳的對面正好就是科隆的台灣珍奶店,不過今天好像沒有營業?(我也已經過了愛喝珍奶的年紀了)
在科隆見到闊別將近十年的老師,雖然很開心,但是卻覺得分外感傷。老師近來似乎不是過得很順遂。雖然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很開心的談論他喜歡的藝術、文化,還是很喜歡吃中國菜,喜歡科隆的生活,不過生活的壓力還是很現實。這是不是我們學人文藝術的悲哀呢?不論是在亞洲或歐美,理工界人才永遠有比較好的出路。而在人文學界可以講話很大聲的,幾乎都必須依附其他條件生存,例如政治扶植、商業挹注,是某種目的性的操作,不是對文化或藝術那種純粹的愛好或執著。其實藝術是很私密的,藝術的創作就像是把內心赤裸裸的攤開來,一旦落入要博取眾人喜愛的這種思維,作品和作者之間的關係就有了第三者。然而,像我這樣不願意食人間煙火的頑固,似乎註定就是很困難吧。
如果要我繼續以違反我價值觀的工作維生,讓我內心很難過,但是那可能也是現在我唯一稀少的選擇,不做,會讓我生活很難過。該怎麼去尋找那個平衡點呢?因為自己就身處於這樣的十字路口,這種問題對我的感染力就特別強。如果老師的女兒也對人文藝術特別有天份,他會支持她嗎?其實學音樂、學美術對於賺錢一點幫助都沒有,可是我卻一點也無法想像沒有這些的我。假如我未來有子女,他們成為對藝術不屑一顧而俗不可耐的人,我能接受嗎?但是,他們要是像我這麼頑固,我也會非常擔憂的。對我來說,生活與藝文之間比較好的平衡點,是從事一個以專業維生的職業,工程師、研究人員、醫療人員、技師等等之類;業餘的時間就能夠享受這些人文藝術的薰陶。很多朋友都是這麼過,我也覺得他們的生活挺愜意的。這些職業,讓人可以有所選擇,是否要讓自己被丟入大染缸去追求更多的權利地位,或是獨善其身的做自己,而生活還是可以過得不錯。
最近上課聊到一個主題,有種假設的藥丸,吃了可以青春永駐,直到生命最後一天,大家是否要服用,當時,全班只有那個最年輕的女孩說要。雖然我不喜歡這種違反自然的東西,但再次思考後,我想會選擇服用。假使可以維持青春,我就有時間再去體驗另一種可能,不用為了生理限制而影響生涯規劃。哪天有人實驗出這種藥丸,請找我去當受試者(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