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1, 2011

Name

很多台灣人都會有個英文名字,很多人甚至有(用過)很多個。其實這樣還滿聰明的,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花名」,就像有好多不同的身份一樣。
台灣的公司特別盛行用英文名字稱呼對方,雖然有點怪,但是英文名字其實有個好處:叫起來非常中性,沒有尷尬也不會太疏遠。在中文裡,只有對很不熟的人才會用到「某先生/小姐」,而且這個年代也幾乎沒有人在用「小王,小蔡」這種稱呼,更不可能只用姓氏來稱呼對方(複姓如歐陽之類的除外)。但是,我們對於不夠熟的朋友也不會直呼對方的名;而連名帶姓的叫,常常都不太禮貌。所以如何用中文適當的稱呼對方實在不容易。
不過,出國以後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只有一個名字,不會為了某個外語而另取名號。有些人說這是個人身份的認同問題。例如這裡的中國同學,都是使用本名的拼音,沒有看到誰給自己起了David、Steven之類的英文名。
不過,其實中文的子音和大部分的歐語系差異很大,很多字的發音對大部分的歪果仁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是ㄐㄑㄒ),還分成捲舌不捲舌(ㄗㄘㄙ vs. ㄓㄔㄕ),更不要說聲調的差異。這時候我們的英文名字對他們就鬆了很大一口氣。我們的老師每次都為了中國同學的名字的發音很傷腦筋,大概要說個十幾次才能夠記得。
我並不覺得取英文名字就代表否定了原本的自我,因為我的英文名字也是我非常辛苦的千挑萬選而找出來的。因為我的好朋友是Susan,所以我也決定要一個S開頭的名字。最後決定Stella,則是因為他的含意:Stella的來源是拉丁文的「星星」的意思,星星在英文是Star,德文是Stern,都看得到拉丁文的痕跡。這個名字已經跟著我至少15年,也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對於某些人來說,我就是Stella,就和叫我中文名字的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如果平常都說中文的朋友突然用英文稱呼我,還真的會很不習慣哪!(會有種好像很不熟的感覺...  > <)
取英文姓名,如果知道這個名字背後的含意,其實還滿有趣的。我認識很多在台灣或學中文的歪果仁也都有中文名字,這也代表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認同。很多歪果仁的中文名字都取得相當古典而且意義深厚,他們的中文名字甚至是連姓氏都「漢化」了。英文名字,有何不可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