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0, 2015

ㄅㄆㄇ

小學生有多久的時間可以學會ㄅㄆㄇ三十六個注音符號加上拼音規則?
答案是短短十週。
短短十週,不到七歲的孩子要在同一個時間裡適應小學環境、認識新朋友、學習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林林總總大人的期待。用常理去想想,這樣的進度設計,合理嗎?

友人的孩子,在芬蘭人口中「落後四十年(註)」的德國小學教育下,一個禮拜只需要學習「一個」字母,沒錯,「一週」就學「一個」。不僅如此,在學習字母的同時,每個同學還會帶以那個字母為開頭的事物到學校與大家分享,所以學到「P」就帶爆米花(Popcorn),學到「R」就帶火箭(Rakete),慢慢的花二十幾週學完所有的字母,不是很愜意的進度嗎?

過去我的國中國文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如果教學進度不用那麼趕,她好想帶著我們去樹下欣賞落英繽紛,感受文章的美景,體驗字裡行間的意境。這才應該是正確的教育,不是嗎?我在加拿大的朋友,高中時必須讀完整齣莎翁的《馬克白》,英文課上還有話劇表演。試問我們的國文教育能讓我們在課堂上從頭到尾讀完整篇經典嗎?關漢卿?王實甫?孔尚任?

回到ㄅㄆㄇ。正因為許多五六歲的小小孩無法在十個禮拜內就學會所有注音符號與拼音規則,這個社會不是去調整國小課綱,而是「向下紮跟」,把注音符號的學習提早到幼稚園(我就偏不用那倒行逆施的幼兒園),所以連幼稚園的孩子都得把功課帶回家做。問題是,四五歲孩子的生理條件是否成熟到足以習字?國外幼教文獻大多認為4-5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要學會畫十字、方塊、對角線,或類似的簡單字母即可,5-6歲的孩子則是學會打叉叉、畫三角形與字母。所以這樣看來,台灣孩子被迫得提早一年開始習字,而中文字變化多端,更不像西歐語言是由固定的字母為單位所組成。ㄅㄆㄇ教學國小只留十週的時間,這十週內,要從「認識」注音到「會拼」、「會寫」。請問是為哪個天才寶寶設計的?但這種進度設計卻沒人質疑,沒人憤怒,大家就默默把小孩送去學前機構,把整個進度都往前拉一年,好像從幼稚園就開始學注音、學寫字,再正常也不過。(要是無法想像十週學注音符號的難度,可以想像十週裡能不能背完日文五十音,包括拗音、清音、濁音等變化規則喔。我想陣亡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台灣究竟在趕什麼?小學國中不斷填鴨,逼孩子硬吞一輩子都不會再用到的死教材,進入下個求學/人生階段就完全拋得一乾二淨,數十年如一日,卻只有少數人覺得不妥,而大多數人只是默默接受,甚至完全不認為有問題,還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反正只要成為人生勝利組,其他都沒關係?)只顧前十名卻犧牲後面九十名的教育體制,為什麼大家還不生氣?

所以在台灣養兒育女只會讓我噁心再噁心。

註:落後四十年的出處。Dummköpfe ante portas, Süddeutsche Zeitung, 3. April 2015.

幹,這麼久沒寫,今年首發就是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