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禮拜天, 慕尼黑的市立博物館門票都只要1歐! (但不包含Residenz) 原本是抱著門票1歐, 不去可惜, 沒想到昨天預習時, 發現慕尼黑的美術館Pinakothek有我最愛的梵谷!
慕尼黑的Pinakothek美術館一共有三部分: Alte Pinakothek 收藏18世紀中葉之前的藝術品; Neue Pinakothek 則是18世紀中期一直到20世紀初期表現主義之前的作品, 而Pinakothek der Moderne 則收藏了表現主義以至德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對我來說, 早期古典畫作是最難懂的, 因為作品中有太多的宗教典故與歷史寓意, 每一幅畫都可以寫好幾本論文. 此外, 在畫風上, 除了最著名的幾個畫家和幾幅最有名的作品之外, 我實在無法區別這些畫家的特色. 假使不透過導覽, 還真的完全不曉得要如何欣賞, 會有種入寶山空手而歸的遺憾. 反過來說, 到了印象派或19世紀中期之後的藝術家, 由於漸漸脫離宗教或貴族藝術的範疇, 創作風格百家爭鳴, 每個傑出的藝術家都有強烈的特色, 作品的主題也比較貼近凡夫俗子的生活百態, 就算對聖經故事或西洋文學典故不熟悉的人, 也相對的能夠去欣賞他們的作品. 而到了表現主義之後的作品, 又超出我可以欣賞的範圍...當代館雖然收藏了馬諦斯跟康丁斯基的作品, 但想到其他更"前衛"的創作, 又讓我覺得很難接近. 於是三個館當然就屬Neue Pinakothek是我的首選了!
Neue Pinakothek 是由愛好藝術的巴伐利亞國王Ludwig一世在1853年所建立. 他希望建造一個美術館來收藏"當代"的傑出藝術品. 在Ludwig過世之後, 美術館的收藏仍然持續擴充, 也因此新增了許多印象派或德國藝術家的作品. 可惜原先的建築物已經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摧毀, 今天看到的建築, 是德國建築師Alexander Freiherr von Branca的設計, 在其他競圖中勝出, 並且在1981年所建立完成. 館中有22個展覽間, 帶領參觀者從Ludwig一世的時期開始, 彷彿通過時光隧道, 跨越了250年的歲月.
今天光是把整個館走完, 就花了我三個小時, 而且我並沒有使用語音導覽. 在這裡我看到了其中一幅關於Orphelia之死的作品 (Der Tod der Orphelia, 她是哈姆雷特裡紅顏薄命的少女), 也有幾幅非常巨大的預言式畫作, 大到我沒辦法把其中任何一幅塞進家裡. 其中更有一幅國王畫像, 國王腳邊還灑了幾支粉紅玫瑰花, 難道這是少女漫畫的祖師? 此外, 完全是意外之下看到了Klimt的兩幅作品, 很開心第一次親眼看到Klimt的畫! 美術館中也可以找到點畫派畫家Paul Signac的作品"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一座位於威尼斯的教堂). 只能說他成功的透過光點捕捉了教堂的美. 現場看到畫作的震撼度, 和網路上的圖片完全無法相比.
雖然館藏這麼多, 是最感動的還是梵谷了. 館內總共有四幅梵谷的畫作. 雖然去年已經在奧賽美術館看到許多梵谷的作品, 今天卻看到讓我內心激昂澎派不已, 甚至一度熱淚盈眶. 每次看到梵谷的畫, 就讓我感到他熊熊燃燒的熱情, 彷彿他把生命都灌注在畫筆中, 透過油彩停留在畫布上. 雖然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向日葵, 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另一幅亞爾的作品"Blick auf Arles" (亞爾一景) . 也許是因為我曾追隨梵谷的腳步拜訪亞爾, 也非常喜愛那個小城的緣故吧?
今天的美術館之行讓我覺得整個精神都豐富了起來, 下次還要先做些功課, 再去參觀Alte Pinakothek. 當代館還是一定得去(I like both Matisse and Kandinsky!), 只是想再等更久一點. 雖然慕尼黑這個城市並沒有特別風光明媚, 不過藝文生活這方面倒是有豐富資源能夠慢慢發掘. 對於只是來歐洲短暫旅遊的人, 我肯定不會推薦這個地方. 但住在這裡卻又是另一回事了! (半年內可以看超過兩輪的指環 (其實首輪加重播可以看到五輪), 這樣的城市應該很少之又少了! 台灣可能等十年都看不到.)
下個禮拜要去聽音樂會(沒錯, 我還是買了Philippe Jaroussky的票!). 對這個音樂會抱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希望可以和美術館一樣帶給我美好的回憶... 如果沒去聽這場音樂會, 又聽不到八月的凱薩,我一定會抱憾回台的 (唉,真是不想回去).
慕尼黑的Pinakothek美術館一共有三部分: Alte Pinakothek 收藏18世紀中葉之前的藝術品; Neue Pinakothek 則是18世紀中期一直到20世紀初期表現主義之前的作品, 而Pinakothek der Moderne 則收藏了表現主義以至德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對我來說, 早期古典畫作是最難懂的, 因為作品中有太多的宗教典故與歷史寓意, 每一幅畫都可以寫好幾本論文. 此外, 在畫風上, 除了最著名的幾個畫家和幾幅最有名的作品之外, 我實在無法區別這些畫家的特色. 假使不透過導覽, 還真的完全不曉得要如何欣賞, 會有種入寶山空手而歸的遺憾. 反過來說, 到了印象派或19世紀中期之後的藝術家, 由於漸漸脫離宗教或貴族藝術的範疇, 創作風格百家爭鳴, 每個傑出的藝術家都有強烈的特色, 作品的主題也比較貼近凡夫俗子的生活百態, 就算對聖經故事或西洋文學典故不熟悉的人, 也相對的能夠去欣賞他們的作品. 而到了表現主義之後的作品, 又超出我可以欣賞的範圍...當代館雖然收藏了馬諦斯跟康丁斯基的作品, 但想到其他更"前衛"的創作, 又讓我覺得很難接近. 於是三個館當然就屬Neue Pinakothek是我的首選了!
Neue Pinakothek 是由愛好藝術的巴伐利亞國王Ludwig一世在1853年所建立. 他希望建造一個美術館來收藏"當代"的傑出藝術品. 在Ludwig過世之後, 美術館的收藏仍然持續擴充, 也因此新增了許多印象派或德國藝術家的作品. 可惜原先的建築物已經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摧毀, 今天看到的建築, 是德國建築師Alexander Freiherr von Branca的設計, 在其他競圖中勝出, 並且在1981年所建立完成. 館中有22個展覽間, 帶領參觀者從Ludwig一世的時期開始, 彷彿通過時光隧道, 跨越了250年的歲月.
今天光是把整個館走完, 就花了我三個小時, 而且我並沒有使用語音導覽. 在這裡我看到了其中一幅關於Orphelia之死的作品 (Der Tod der Orphelia, 她是哈姆雷特裡紅顏薄命的少女), 也有幾幅非常巨大的預言式畫作, 大到我沒辦法把其中任何一幅塞進家裡. 其中更有一幅國王畫像, 國王腳邊還灑了幾支粉紅玫瑰花, 難道這是少女漫畫的祖師? 此外, 完全是意外之下看到了Klimt的兩幅作品, 很開心第一次親眼看到Klimt的畫! 美術館中也可以找到點畫派畫家Paul Signac的作品"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一座位於威尼斯的教堂). 只能說他成功的透過光點捕捉了教堂的美. 現場看到畫作的震撼度, 和網路上的圖片完全無法相比.
雖然館藏這麼多, 是最感動的還是梵谷了. 館內總共有四幅梵谷的畫作. 雖然去年已經在奧賽美術館看到許多梵谷的作品, 今天卻看到讓我內心激昂澎派不已, 甚至一度熱淚盈眶. 每次看到梵谷的畫, 就讓我感到他熊熊燃燒的熱情, 彷彿他把生命都灌注在畫筆中, 透過油彩停留在畫布上. 雖然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向日葵, 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另一幅亞爾的作品"Blick auf Arles" (亞爾一景) . 也許是因為我曾追隨梵谷的腳步拜訪亞爾, 也非常喜愛那個小城的緣故吧?
今天的美術館之行讓我覺得整個精神都豐富了起來, 下次還要先做些功課, 再去參觀Alte Pinakothek. 當代館還是一定得去(I like both Matisse and Kandinsky!), 只是想再等更久一點. 雖然慕尼黑這個城市並沒有特別風光明媚, 不過藝文生活這方面倒是有豐富資源能夠慢慢發掘. 對於只是來歐洲短暫旅遊的人, 我肯定不會推薦這個地方. 但住在這裡卻又是另一回事了! (半年內可以看超過兩輪的指環 (其實首輪加重播可以看到五輪), 這樣的城市應該很少之又少了! 台灣可能等十年都看不到.)
下個禮拜要去聽音樂會(沒錯, 我還是買了Philippe Jaroussky的票!). 對這個音樂會抱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希望可以和美術館一樣帶給我美好的回憶... 如果沒去聽這場音樂會, 又聽不到八月的凱薩,我一定會抱憾回台的 (唉,真是不想回去).
![]() |
Neue Pinakothek |
![]() |
這裡的各個展覽間都有這樣的通到串連, 應該是無障礙空間的設計 |
![]() |
Neue Pinakothek中有22個展區,幾乎每個展間都有讓人休息的沙發, 沙發上也很大方的放著博物館的作品介紹, 就算沒有導覽也可以看書喔! (德文) |
![]() |
美術館正門的售票處, 可惜紀念品販賣中心並沒有太多可看之處 |
![]() |
這區似乎過去是個小池塘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