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常常會有許多巧合. 就在我發現假聲男高音魅力的同時, 就看到Philippe Jaroussky即將在1月11日在慕尼黑演上. Philippe Jaroussky可說是目前在這個圈子人氣最旺的新生代, 除了各地巡迴演出不斷, 他也是古典樂界的媒體寵兒, 許多人形容他的歌聲宛如天籟般清澈高昂. 德國的"時代周報" (Die Zeit) 和紐約時報都曾專文介紹過這位假聲男高音.
由於台灣要聽到世界級的假聲男高音演唱實在是不容易 (反正台灣都會被跳過), 看到Jaroussky會在慕尼黑演出實在讓我心動不已. 沒想到再仔細一看, 發現他這次演出的曲目並非他最擅長的巴洛克音樂, 而是出自他在2009年發行的專輯Opium, 屬於19世紀Belle Epoche的藝術歌曲, 且票價非常不親民: 最便宜的票已售罄,只能拿到接近60歐的票(期實還是第二便宜!). 由於我實在沒什麼閒錢可以亂灑, 如果不做功課就買下去, 後悔的時候會很對不起自己. 然而當我在這個周末努力做功課之後, 當初很想去的衝動就慢慢被澆熄了.
雖然我才剛接觸這些假聲男高音, 但是託Youtube的福, 可以短時間內聽到非常多不同聲樂家的演出. 和眾多前輩相較, Philippe Jaroussky的歌聲的確很特出, 他在高音域靈活的花腔也幾乎是獨出一色.
他入行很晚. 對許多學古典音樂的人來說, 幾乎都是還不會讀書就會看五線譜. 而他卻是11歲才開始學習小提琴, 聲樂更是到18歲才開始啟蒙. 但是短短的五年內, 他就能夠登台和許多資深前輩演出許多巴洛克歌劇曲目, 期中包括了韓德爾的Agrippina. 從他早期的演出是可以感覺得到後起之秀那種蓄勢待發, 但又帶著青澀的感覺. 他早期的表演還是有學院派的感覺, 也幾乎沒有太多的肢體語言. 但不曉得為什麼, 總覺得還是比較正統的聲樂唱法, 聽起來比較踏實.
說到這裡,一切看起來都很理想, 那問題是什麼呢? 他的聲音乍聽之下真的是驚為天人. 然而, 當他的曲子聽久, 聽多了之後就會發現幾個問題. 他的音域期實不如想像中的廣. 在低音部分, 他音色有時會顯得過於單薄, 聽起來就像沒有丹田支撐似的發散 (這個問題不需聽太多就可以發現). 不曉得是否是這個原因, 使得他的表現力會相對不足. 而在高音部分, 拉長音的時候就會發現他的聲音近年來也有變緊, 變扁平的趨勢. 這種沒有厚度的高音聽久了會開始刺耳...不曉得是否和長期大量演出的疲憊有關? 此外, 由於他以上的問題, 使得他在某些經典的巴洛克曲目,宣敘調(recitative),和慢板的詠嘆調詮釋上顯得相對貧乏. 老實說在聽他的(專輯)演唱時會很想快轉跳過這些慢板的段落, 直接切到他擅長的快板花腔. 更不用說需要深沉反思的巴哈聲樂作品. (有些人批評他是流行歌的唱腔, 這點我目前採取保留的態度...)
我對於假聲男高音的養成了解太少, 所以不清楚他在歌唱上的一些問題是否可以繼續調整,抑或這是假聲男高音的先天限制. 但是Philippe Jaroussky其實也非常聰明, 他懂得去挑選適合他的曲目. 他不常唱太多人詮釋過的作品, 他也特別喜愛去"挖掘"曾經被人淡忘的樂曲. 因為已經太久沒有人聽過這些曲子, 自然也無從比較起(註). 此外, 從他的Opium專輯開始, 就可以看到他更試圖去探索更多假聲男高音的可能性. 跟據他的訪問, 這些法國的藝術歌曲中, 有不少是他在初學聲樂時開始練習的歌曲. 他從巴洛克跨界到Belle Epoche, 要看成是回到最初的開始再次精進嗎? 可惜是對我來說, Opium的嘗試還是不夠有說服力.
不過話說回來, Philippe Jaroussky 還是很不錯的表演者 (至少公關非常厲害), 否則不可能一直得到許多難得的合作機會, 和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同台演出, 包括法國女高音Natalie Dessay以及同樣是Countertenor的Max Emanuel Cenčić.我最欣賞的Andreas Scholl也和他一同表演過Purcell的作品. 他的音質在comfort zone之中時, 也是無懈可擊, 許多巴洛克的獻技曲目透過他的詮釋也的確特別的活潑奔放. 現年才33歲的他, 還值得期待吧?
Andreas Scholl和Philippe Jaroussky將今年五月和八月的薩爾斯堡音樂節再次同台演出韓德爾的凱薩大帝. 相對之下, 慕尼黑的這場音樂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我不認為慕尼黑這場演出和Countertenor有多大關聯, Belle Epoche 曲目對我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多希望這時候來慕尼黑的是Andreas Scholl和他的巴哈曲目呀!
1/3補充: 今天看到Philippe Jaroussky去年七月在凡爾賽宮的演出 (超級生火...), 讓我覺得他的現場似乎比唱片來得精彩 (我只聽演唱並沒有同時看影片, 因此應該和舞台效果無關). 好希望來慕尼黑的是這場曲目,我一定毫不猶豫的敗下去!!!!!!
註: 引述自Philippe Jaroussky在紐約時報專訪. (“I take pleasure in rediscovering things that have been forgotten,” he said. “There’s a sly side to it too: when you are the first to record a song, you aren’t under the same pressure as if you were performing Bach’s ‘Magnificat.’ It’s virgin territory.”)
![]() |
(Image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In the event of a possible infringement, please notify me for immediate removel.) |
由於台灣要聽到世界級的假聲男高音演唱實在是不容易 (反正台灣都會被跳過), 看到Jaroussky會在慕尼黑演出實在讓我心動不已. 沒想到再仔細一看, 發現他這次演出的曲目並非他最擅長的巴洛克音樂, 而是出自他在2009年發行的專輯Opium, 屬於19世紀Belle Epoche的藝術歌曲, 且票價非常不親民: 最便宜的票已售罄,只能拿到接近60歐的票(期實還是第二便宜!). 由於我實在沒什麼閒錢可以亂灑, 如果不做功課就買下去, 後悔的時候會很對不起自己. 然而當我在這個周末努力做功課之後, 當初很想去的衝動就慢慢被澆熄了.
雖然我才剛接觸這些假聲男高音, 但是託Youtube的福, 可以短時間內聽到非常多不同聲樂家的演出. 和眾多前輩相較, Philippe Jaroussky的歌聲的確很特出, 他在高音域靈活的花腔也幾乎是獨出一色.
他入行很晚. 對許多學古典音樂的人來說, 幾乎都是還不會讀書就會看五線譜. 而他卻是11歲才開始學習小提琴, 聲樂更是到18歲才開始啟蒙. 但是短短的五年內, 他就能夠登台和許多資深前輩演出許多巴洛克歌劇曲目, 期中包括了韓德爾的Agrippina. 從他早期的演出是可以感覺得到後起之秀那種蓄勢待發, 但又帶著青澀的感覺. 他早期的表演還是有學院派的感覺, 也幾乎沒有太多的肢體語言. 但不曉得為什麼, 總覺得還是比較正統的聲樂唱法, 聽起來比較踏實.
說到這裡,一切看起來都很理想, 那問題是什麼呢? 他的聲音乍聽之下真的是驚為天人. 然而, 當他的曲子聽久, 聽多了之後就會發現幾個問題. 他的音域期實不如想像中的廣. 在低音部分, 他音色有時會顯得過於單薄, 聽起來就像沒有丹田支撐似的發散 (這個問題不需聽太多就可以發現). 不曉得是否是這個原因, 使得他的表現力會相對不足. 而在高音部分, 拉長音的時候就會發現他的聲音近年來也有變緊, 變扁平的趨勢. 這種沒有厚度的高音聽久了會開始刺耳...不曉得是否和長期大量演出的疲憊有關? 此外, 由於他以上的問題, 使得他在某些經典的巴洛克曲目,宣敘調(recitative),和慢板的詠嘆調詮釋上顯得相對貧乏. 老實說在聽他的(專輯)演唱時會很想快轉跳過這些慢板的段落, 直接切到他擅長的快板花腔. 更不用說需要深沉反思的巴哈聲樂作品. (有些人批評他是流行歌的唱腔, 這點我目前採取保留的態度...)
我對於假聲男高音的養成了解太少, 所以不清楚他在歌唱上的一些問題是否可以繼續調整,抑或這是假聲男高音的先天限制. 但是Philippe Jaroussky其實也非常聰明, 他懂得去挑選適合他的曲目. 他不常唱太多人詮釋過的作品, 他也特別喜愛去"挖掘"曾經被人淡忘的樂曲. 因為已經太久沒有人聽過這些曲子, 自然也無從比較起(註). 此外, 從他的Opium專輯開始, 就可以看到他更試圖去探索更多假聲男高音的可能性. 跟據他的訪問, 這些法國的藝術歌曲中, 有不少是他在初學聲樂時開始練習的歌曲. 他從巴洛克跨界到Belle Epoche, 要看成是回到最初的開始再次精進嗎? 可惜是對我來說, Opium的嘗試還是不夠有說服力.
不過話說回來, Philippe Jaroussky 還是很不錯的表演者 (至少公關非常厲害), 否則不可能一直得到許多難得的合作機會, 和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同台演出, 包括法國女高音Natalie Dessay以及同樣是Countertenor的Max Emanuel Cenčić.我最欣賞的Andreas Scholl也和他一同表演過Purcell的作品. 他的音質在comfort zone之中時, 也是無懈可擊, 許多巴洛克的獻技曲目透過他的詮釋也的確特別的活潑奔放. 現年才33歲的他, 還值得期待吧?
Andreas Scholl和Philippe Jaroussky將今年五月和八月的薩爾斯堡音樂節再次同台演出韓德爾的凱薩大帝. 相對之下, 慕尼黑的這場音樂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我不認為慕尼黑這場演出和Countertenor有多大關聯, Belle Epoche 曲目對我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多希望這時候來慕尼黑的是Andreas Scholl和他的巴哈曲目呀!
1/3補充: 今天看到Philippe Jaroussky去年七月在凡爾賽宮的演出 (超級生火...), 讓我覺得他的現場似乎比唱片來得精彩 (我只聽演唱並沒有同時看影片, 因此應該和舞台效果無關). 好希望來慕尼黑的是這場曲目,我一定毫不猶豫的敗下去!!!!!!
註: 引述自Philippe Jaroussky在紐約時報專訪. (“I take pleasure in rediscovering things that have been forgotten,” he said. “There’s a sly side to it too: when you are the first to record a song, you aren’t under the same pressure as if you were performing Bach’s ‘Magnificat.’ It’s virgin territor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