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9, 2012

Never Let Me Go (2010)

Never Let Me Go(別讓我走)改編自英裔日本作家石黒一雄的同名小說,話說在50年代醫學科技有了長足進步,人類只要靠著器官捐贈就可以將平均壽命拉長至一百多歲。而這些人的器官來源,則是大批豢養的複製人。在普通人人眼裡,複製人只不過是走動的活體器官,隨時都可以被開腸破肚。說到這裡,整個劇情設定很難不令人聯想到The Island (2005),可是兩部電影的相似點僅只於此。

故事的中心圍繞著三個從小被豢養的器官捐贈者,(Keira Knightley、Carey Mulligan與Andrew Garfield)。在The Island中,主角從頭到尾都是在培養皿中所豢養的白老鼠,還懷抱著可以中大獎前往極樂島。當他們知道自己隨時有可能會被生吞活剝,他們開始逃亡、反抗。相對的,在Never Let Me Go中,小老鼠們18歲之前在寄宿學校接受集中教育,之後被送到各個集中農舍共同生活,等待他們的宿命。從等待的時間開始,小老鼠們逐漸接觸到外在社會,還可以單獨行動,唯一有形的制約,是身上的追蹤晶片。他們不像在The Island的實驗室,寄宿學校很早就告訴小老鼠們他們的身份與命運。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沒有看到任何一隻試圖脫逃的小鼠?最後,男主角得知自己無法扭轉命運,他們不只沒有嘗試逃亡,也沒有發生任何自殘的案件?以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類而言,在那樣的絕望下,不是做最後的掙扎反抗,就是自我了結。更不用說,這些小老鼠不是一上解剖台就完蛋,而是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器官摘取,傷口復原後又要進行下回手術,反覆如此,直到他們死亡為止。相較下The Island裡面的複製人幸福多了,他們可以馬上得道升天,一勞永逸。
也或許Never Let Me Go完全不想探討這種心理反應,他希望觀眾不要去思考「為什麼這些人不逃」。只是,這樣整部片子還剩下什麼呢?演員的動人演技?優美的攝影還是音樂?也許作者或導演想要利用這個劇情來傳達某種隱喻,例如人類渾然不覺得生活著,從來不懷疑自己的人生,但這種設定實在太矯情了。黑奴和猶太人都曾經反抗過,Matrix裡的電池也在反抗,為什麼這裡完全沒有?
有人認為這兩部電影的差異反應了英美文化差異,美國人活在美國夢中,相信幸福是可以追求來的,但英國人被階級制度洗禮成壓抑、無力、絕望而不會反抗的卵蛋。那我倒很好奇Ewan McGregor演The Island時怎麼想?他覺得自己的角色是BS嗎?(或許他說,我不是英國人,我是蘇格蘭人  XD)Tell me you are a Brit but completely accept with how they react. At least they could commit suicide, even for the sake of retaliation, rather than drag themselves towards their own death, for we have seen some of them want to die in the operation.
另外一個我不瞭解的是,如果Tommy喜歡Kathy,為什麼又要跟Ruth交往?難道男生都是這樣?有個主動投懷送抱的漂亮女生就可以接受,就算自己已經有喜歡的對象?影片中演得很明白,Tommy應該也感覺得出Kathy喜歡他,兩個人又不算什麼禁忌的戀人,有什麼理由讓他接受Ruth突如其來的投懷送抱?這算什麼真愛阿?!

The film is kind of repulsing but not really depressing because it is "too contrived to be tragic". Only recommend to fan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