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5, 2016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1916)

Works in chronological/publishing order (accordingly to Wikipedia)

* 中・長編小説
* 短編小説・小品

吾輩は猫である(1905年1月 - 1906年8月、『ホトトギス』/1905年10月 - 1907年5月、大倉書店・服部書店)
倫敦塔(1905年1月、『帝国文学』/1906年、大倉書店・服部書店刊『漾虚集』収録)
幻影の盾(1905年4月、『ホトトギス』/『漾虚集』)
琴のそら音(1905年7月、『七人』/『漾虚集』収録)
一夜(1905年9月、『中央公論』/『漾虚集』収録)
薤露行(かいろこう)(1905年9月、『中央公論』/『漾虚集』収録)
趣味の遺伝(1906年1月、『帝国文学』/『漾虚集』収録)
坊っちゃん(1906年4月、『ホトトギス』/1907年、春陽堂刊『鶉籠』収録)
草枕(1906年9月、『新小説』/『鶉籠』収録)
二百十日(1906年10月、『中央公論』/『鶉籠』収録)
野分(1907年1月、『ホトトギス』/1908年、春陽堂刊『草合』収録)
虞美人草(1907年6月 - 10月、『朝日新聞』/1908年1月、春陽堂)
坑夫(1908年1月 - 4月、『朝日新聞』/『草合』収録)
文鳥(1908年6月、『大阪朝日』/1910年、春陽堂刊『四篇』収録)
夢十夜(1908年7月 - 8月、『朝日新聞』/『四篇』収録)
三四郎(1908年9 - 12月、『朝日新聞』/1909年5月、春陽堂)
永日小品(1909年1月 - 3月、『朝日新聞』/『四篇』収録)
それから(1909年6 - 10月、『朝日新聞』/1910年1月、春陽堂)
門(1910年3月 - 6月、『朝日新聞』/1911年1月、春陽堂)
彼岸過迄(1912年1月 - 4月、『朝日新聞』/1912年9月、春陽堂)
行人(1912年12月 - 1913年11月、『朝日新聞』/1914年1月、大倉書店)
こゝろ(1914年4月 - 8月、『朝日新聞』/1914年9月、岩波書店)
道草(1915年6月 - 9月、『朝日新聞』/1915年10月、岩波書店)
明暗(1916年5月 - 12月、『朝日新聞』/1917年1月、岩波書店)


Tuesday, August 23, 2016

啟蒙時代

前陣子經由黃世宜老師的分享接觸到這系列介紹啟蒙時代的影片,非常精彩。

正好最近腦海也出現了與啟蒙時代相關的念頭:台灣有許多社會現象都不禁讓我懷疑,這個地方是否還沒經過啟蒙時代的洗禮呢?

"What are the things we value most about our modern world?"

"Freedom, to enjoy ourselves, to argue and discuss, to express our views, to find things out, to read and write,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to make these possible"

特別是這段話:「宗教信仰向理性論證屈服,貴族的力量則為知識的力量所汰換」("...religious faith yielded to reasoned argument, and the power of aristocracy gave way to the power of knowledge"),正是最近台灣時事最好的照妖鏡,好比那位什麼都「假的、業障很重」的大法師,或是光怪陸離的海外金融機構帳目不清的事件,各種環評、建設弊案,族繁不急備載。

當然歐洲社會也是歷經兩三百年的各種抗爭,才發展成今天的型態,或許對台灣也不該如此妄自菲薄,要多給一些時間?

(只是仍不免惋惜,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台灣社會還要走多少冤枉路?)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LUSH 洗髮餅

年紀變大,頭髮似乎也越掉越頻繁,雖然每次上髮廊總會得到「你頭髮好多喔」的評價。

日前看到網路上許多人推薦Lush的小紅帽洗髮餅似乎能改善落髮的現象,而且使用感想幾乎是一致好評,火都被燒起來,還曾到專櫃上看過一次,沒想到還在猶豫時,Lush就又再度從台灣全面撤櫃,結束代理了。

幸好最近老公出差日本,心血來潮查了下日本Lush,發現Lush 在東京居然有不少分店,而且價位非常和藹可親,於是立刻請他順便買回來。雖然才用過一次,看不出對掉髮是否有所改善,可是洗淨力不錯,洗完髮絲沒有乾澀感,頭皮很舒服,洗髮餅又帶有怡人的肉桂淡香,無論是否可改善掉髮現象,都已經非常滿意了。

今年是Lush 第二次跟台灣說掰掰了。因為網路上一直有水貨,日本Lush的售價又便宜,之前一直以為是價格因素導致台灣經銷商經營不下去。結果今天太無聊查了一下各大市場售價,才發現日本Lush似乎(也居然)是全球定價最低的市場,其次則是加拿大!!!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起來,台灣還算非常便宜的國家(但以薪資平準一下,消費者對售價的感受可能和香港差不多)。既然價格並非關鍵所在,實在很好奇我們為什麼留不住Lush。(台灣人工便宜,店租應該也沒有香港日本昂貴吧)

以小紅帽洗髮餅對照如下
加幣這幾年已經大幅貶值,美加售價居然還是相同!

從Lush第一次進入台灣,就覺得是個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好東西,現在台灣買不到,就只好做點功課從國外買了~~~

Tuesday, November 03, 2015

蔓草叢生

心與花園都荒蕪了
只能從Ivo Pogorelich的琴聲中
憑弔那令人心碎又絕望的甜美

I feel like crying whenever listening to this performance.

Sunday, May 03, 2015

人性

自從讀過《變形記》後就一直很喜歡卡夫卡,但這些年下來,在心境上我或許是更貼近太宰治的。Stefan Zweig對人性感到絕望所做出的最終選擇,我也很能體會。那是再美好的藝術慰藉也無法平撫、凌駕個人存在的創痛。

對某些人而言,或許一句「想那麼多幹麻」就能打發過去,但對我們這類人,卻是逃不開也無法不去正視的沉重無力感(當然我算什麼咖只是癡癡仰望他們罷了)。

但,就在此時我想起了宮崎駿。經歷過二戰(雖然那時的他應該沒太多印象?),日本最破敗的復原階段,最輝煌的經濟奇蹟,又經歷了失落的二十年,這樣的他,依舊秉持信念,以許多溫柔動人的故事作為種子,將他反戰、環保的主張散播到世界各地。

再努力看看吧?


Friday, April 10, 2015

ㄅㄆㄇ

小學生有多久的時間可以學會ㄅㄆㄇ三十六個注音符號加上拼音規則?
答案是短短十週。
短短十週,不到七歲的孩子要在同一個時間裡適應小學環境、認識新朋友、學習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林林總總大人的期待。用常理去想想,這樣的進度設計,合理嗎?

友人的孩子,在芬蘭人口中「落後四十年(註)」的德國小學教育下,一個禮拜只需要學習「一個」字母,沒錯,「一週」就學「一個」。不僅如此,在學習字母的同時,每個同學還會帶以那個字母為開頭的事物到學校與大家分享,所以學到「P」就帶爆米花(Popcorn),學到「R」就帶火箭(Rakete),慢慢的花二十幾週學完所有的字母,不是很愜意的進度嗎?

過去我的國中國文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如果教學進度不用那麼趕,她好想帶著我們去樹下欣賞落英繽紛,感受文章的美景,體驗字裡行間的意境。這才應該是正確的教育,不是嗎?我在加拿大的朋友,高中時必須讀完整齣莎翁的《馬克白》,英文課上還有話劇表演。試問我們的國文教育能讓我們在課堂上從頭到尾讀完整篇經典嗎?關漢卿?王實甫?孔尚任?

回到ㄅㄆㄇ。正因為許多五六歲的小小孩無法在十個禮拜內就學會所有注音符號與拼音規則,這個社會不是去調整國小課綱,而是「向下紮跟」,把注音符號的學習提早到幼稚園(我就偏不用那倒行逆施的幼兒園),所以連幼稚園的孩子都得把功課帶回家做。問題是,四五歲孩子的生理條件是否成熟到足以習字?國外幼教文獻大多認為4-5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要學會畫十字、方塊、對角線,或類似的簡單字母即可,5-6歲的孩子則是學會打叉叉、畫三角形與字母。所以這樣看來,台灣孩子被迫得提早一年開始習字,而中文字變化多端,更不像西歐語言是由固定的字母為單位所組成。ㄅㄆㄇ教學國小只留十週的時間,這十週內,要從「認識」注音到「會拼」、「會寫」。請問是為哪個天才寶寶設計的?但這種進度設計卻沒人質疑,沒人憤怒,大家就默默把小孩送去學前機構,把整個進度都往前拉一年,好像從幼稚園就開始學注音、學寫字,再正常也不過。(要是無法想像十週學注音符號的難度,可以想像十週裡能不能背完日文五十音,包括拗音、清音、濁音等變化規則喔。我想陣亡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台灣究竟在趕什麼?小學國中不斷填鴨,逼孩子硬吞一輩子都不會再用到的死教材,進入下個求學/人生階段就完全拋得一乾二淨,數十年如一日,卻只有少數人覺得不妥,而大多數人只是默默接受,甚至完全不認為有問題,還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反正只要成為人生勝利組,其他都沒關係?)只顧前十名卻犧牲後面九十名的教育體制,為什麼大家還不生氣?

所以在台灣養兒育女只會讓我噁心再噁心。

註:落後四十年的出處。Dummköpfe ante portas, Süddeutsche Zeitung, 3. April 2015.

幹,這麼久沒寫,今年首發就是幹。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14

長命百歲

長命百歲真的是一種詛咒。世界並沒有這麼美好。

知道胎兒有嚴重殘疾還是堅持要生下來也很莫名其妙,不過只是無知與虛偽的慈悲。

醫療資源與技術的濫用與誤用不知害慘多少病患家屬醫療人員。

當生則生,當死則死,該放手就放手吧。

Thursday, November 13, 2014

不捨

很喜歡林夕為張國榮寫那首《我》的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林夕填的好多詞都是心頭愛......)

不捨,因為知道那種煎熬
不捨,因為心疼那種無助

狀況不好時,親人的陪伴很重要,但不是人人身邊都有個能諒解的伴。患者本身痛苦,家屬的辛苦煎熬肯定也不亞於患者。另一種狀況是,大家生活都很忙碌,沒有誰有義務或有空閒能隨時隨地照顧另一個人,有時候是因為這層認知,再加上疾病的污名化效應與得不到理解的恐懼感,許多患者只能躲在櫃子裡暗自飲泣。

----

你所演繹的程蝶衣,恐怕只成絕響。

----

從前我會使你快樂
現在卻最多叫你寂寞
再吻下去 像皺紙輕薄
撕開了 都不覺

*我這苦心 已有預備
 隨時有塊玻璃 破碎墮地
 勉強下去 我會憎你 只差那一口氣

 不信眼淚 能令失落的你愛下去
 難收的覆水 將感情慢慢盪開去
 如果你太累 及時地道別沒有罪
 牽手來 空手去 就去*

一起 要許多福氣
或者 承受不起
或者 懷恨比相愛更合理
即使 可悲

不信眼淚 能令失落的你愛下去
難收的覆水 將感情慢慢盪開去
如果你太累 及時地道別沒有罪
一生人 不只一伴侶

你會記得 我是誰
猶如偶爾想起 過氣玩具
我抱住過 那怕失去
早想到 玻璃很易碎

                                張國榮《玻璃之戀》
詞:林夕
曲:張國榮

Sunday, November 02, 2014

干卿底事?

這陣子好多人都在討論某知名暢銷小說家的緋聞。說實在,干卿底事?

今天這個作家只是寫小說,又不是寫勸世文。假如他專門寫勸世文歌頌單一伴侶純潔情愛,抨擊他倒還說得過去。今天他不過是個寫故事的,那麼認真又何必?作家又不等同於他的故事。小說裡寫妓女的作家都當過妓女嗎?太宰治去跳河那他的書迷怎麼不都切腹去?(可是他實在不算個好例子,自傳式色彩很濃)小說故事創造出來付印成冊原本就有其獨立性存在,更不用說那些故事只是虛構事件,與作者個人私德又何必劃上關聯?大不了不爽就別讀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他的書掛他牌的電影我全沒看過也沒興趣看,所以完全沒有護航之意。純粹是生活中聽的很煩,但我知道我的感想很另類,說了多半得不到認同乾脆不多說,純粹在自己的小天地發牢騷。)

就小說而言,作者與作品間原本就不能劃上等號的,就像演員本人並不等於他們所飾演的角色一樣。但偏偏就會有入戲太深的觀眾,把下了戲的演員仍當成那個角色。

然後就不禁想說,也不曉得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居然都沒看的春光乍洩,上週總算是看完了。對身為演員的張國榮始終沒太多感覺,卻很喜歡由他所詮釋的何寶榮,尤其是被這個角色在絢麗羽翼偽裝之下的脆弱所吸引。

如此相愛卻又難以共存的兩人、一個人的Iguazu Falls、只存在於回憶中的雙人Tango,多令人心碎哪。究竟黎接下來會怎麼走,想來想去想不出個結論。但在讀完《我們選擇的告別》後馬上接著看這部片,只讓我覺得,只要人還在,不管好的壞的,似乎什麼都還是有可能的……嗎?

** Astor Piazzolla的音樂,餘韻十足。

Thursday, October 30, 2014

利益當前

台灣人真不知有多愛錢。為了錢財什麼原則都可以拋在腦後。做電子製造的不顧商場道義凶狠剝削上下游廠商,做食品的罔顧食安草菅人命,連搞宗教的都忘了要慈悲為懷破壞生態保育地。(更不用說多少衝著銀子去改宗的人......。比如說,這輩子我絕不會花錢在某自稱是xx品牌的手機上。所謂商人無祖國還真的不假。)

這些人的日子原本並不算太難過,就算不這麼做依然還會是大企業大富豪,了不起不過就是少了些利潤,卻不至於失去那些最純粹的人性本質。老實說,要是不用這些缺德手段投機取巧就無法生存,那還不如倒閉算了。

周潤發不是我的菜,完全不是,這輩子從沒覺得他帥過,也從沒喜歡過他演的電影。但這個禮拜,我覺得,發哥真是帥呆了。當然我們可以說他是賺夠了才敢這麼說。但有多少拋棄原則的人不也都已經「賺很夠」了嗎?那句「就少賺一點囉!」實在太帥了。反觀台灣的演藝工作者呢?

簡單一句就是:我寧願餓死也不要吃小強。

Monday, October 27, 2014

世界盡頭

我想去的世界盡頭,是在南方一望無垠白皚皚的冰凍高原之上。第一次知道南極還可以去,是大學時看到一篇部落格,雲遊四海的格主曾經從智利南端搭船前往南極。在德國過了一個冬天後,確信自己不如想像中怕冷,讓我千里長征的念頭更加強烈。冥冥中的巧合又帶我認識了《白色南國》一書。或許我該認真把這個世界南方的盡頭排入我的時間表。

悲傷是否真能遺留在世界盡頭呢?那世界盡頭又該如何承受許多人所拋下的龐大悲傷呢?

悲傷是不能也不應被遺棄的,悲傷就如同影子般緊跟不散,也是人生歷程所累積而成的一部分,只能學著找到與其和平共存的方式。


對了!話說最近一次捐血,居然不像過去那樣害怕針頭了。或許是因為遇到一位拔針技術超好的弟弟(應該比我年輕吧),拔針的瞬間居然完全無感!但我依舊很堅持,非得親眼看針頭扎進去拔出來不可。

Sunday, October 26, 2014

紅字

儘管我可能看起來是個乖順的孩子,但從小我就對所謂「中國文化」中的假道學偽善與禮教反感,到今天,更可謂是深惡痛絕的地步。以往讀到魯迅那句「禮教吃人」,彷彿就寫到我心坎裡似的。
或許這是原因之一,也或許是從小接觸到的西洋文學作品,還有天性中對自由開明的嚮往,讓我覺得愛異性與愛同性,不過就像右撇子左撇子一樣自然(偏偏有人莫名其妙的就連左撇子都看不順眼)。愛的相貌是相同的,無關乎性別,也無關乎年齡、出身、種族……。因此,我同意,同性伴侶結婚只是在法律上還給他們一個公道,雖然有多少我們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權益,在當日是多少人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才爭取到的。像是法國大革命,像是在1967年還引起軒然大波的黑白配電影《誰來晚餐》。
到底有多少人大張傳統思想旗幟的人思考過,婚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生子育女之於自己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只是因為每個人都這麼做?還是因為某位「過來人」高談著沒有結婚生子的人生就不是圓滿的人生?每次聽到這種論調我都只想嗤之以鼻。渾渾噩噩的為結婚而結婚,陷入無可奈何的後半輩子,只能把人生寄託在子女身上,搞不好又造就了另一個絕望的惡性循環,難道這就是圓滿的人生嗎?放眼望去就不曉得有多少人是過著這種生活。更不用說,多少罪犯不也是結婚生子,多少人只管生卻不知道該教育子女?這種人的人生難道就圓滿了嗎?結婚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女人的價值就是生孩子。每次想到這些,就不禁憤怒得想發抖。
為何真心相愛,真心想共度人生的伴侶,為了希望給對方保障而想走入婚姻,甚至是許許多多更適合為人父母的人,卻無法得到法律或社會的認可?這不是很諷刺、很荒唐嗎?在這樣的地方,可能還要無解好常一段時間吧?多數人總需要一個「紅字」來合理化自己的無知與殘酷。

Friday, October 17, 2014

Winter Has Come

Never forget, there are always things that are greater than life itself. There are things to live for, but also things to die for and fight for to the last breath. T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onight is the night for Osamu Dazai accompanied by the soundtrack of "The Hours" by Philip Glass.


p.s. so touched by the clips of "Lilting" today; wanna watch it in the theater when it's aired in December. I used to find Ben Whishaw a bit neurotic in other films and haven't been very attracted to his acting, but his performance in Lilting looks really convincing and heartbreakingly poignant, or at least it is so in the trailer and the short clips.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法朋食記 Le Ruban Pâtisserie

昨天老闆們請吃xx度C下午茶(公司所在的鬼地方只有xx度C能挑)。其實很想說我不用,但拒絕了又好像在打臉,看著沒圖片的外送單,挑來挑去,只好挑了一杯海岩咖啡與香草巧克力慕斯。之所以會點慕斯,是因為知道這種店的海綿蛋糕根本沒有口感可言,也不想吃太多麵粉,鮮奶油品質就更不用說了(我被伊絲妮鮮奶油給慣壞了)。
我一眼看到送來的蛋糕就立刻後悔了。首先,光是在視覺上就看得出那不是慕斯。那不是慕斯。騙人沒吃過慕斯嗎?!!!!!光是肉眼觀察,我就能說十幾年前台南隨便一間小蛋糕店都能找到更好的慕斯(話說那間店好像不在了)。再來那什麼咖啡?原本不曉得所謂的海岩是加了奶就算了,是我的問題。可是那咖啡淡得要命,所謂的海岩又只是加了劣質奶精和鹽的調味。我對鹹味不反感,但那奶精和「咖啡」(淡到我不太願意承認那是「咖啡」的咖啡)進入口中就搞得我渾身不對勁。
老闆請客的心意我非常感激,可是這頓下午茶實在讓我覺得非常不值。還嚴重懷疑如此的料理水平,為什麼能連鎖店開全國,甚至開出國去?此時我需要美味西點慰藉的需求就愈發強大,巴不得能馬上奔去Le Ruban Pâtisserie(無奈歐洲太遙遠)吃他一塊蛋糕就好。
法朋是從歐洲回台後唯一令我念念不忘的西點店。之前與友人對Le Ruban的蛋糕都驚為天人,吃完齒頰留香,餘韻猶存,是在台灣少有的法式西點,那種美味所帶來的感動讓我高興了一整晚。當時就跟老公說,法朋價位雖然高,可是真材食料,作工講究,就算價格貴了點也在所不惜。他們的蛋糕售價約是一般麵包店或xx度C的兩到三倍(店內用餐還得再加服務費)。但如果其他家的蛋糕每個月吃一塊,大概就是每吃一次心靈受創一次,懷疑自己到底吃進去什麼鬼,那倒寧願忍住幾個月不吃,只為了等錢存夠去吃一塊法朋,感受所謂真正迷人的洋果子,就能再撐上兩三個月。

原本一直忍著沒寫法朋食記的我如今發了一大篇牢騷,就知道xx度C的創傷有多大!(今天下午必須直奔法朋慰藉一下)

結論:** 吃過法朋就回不去了 **

味覺層次豐富卻清爽不甜膩的洋梨慕斯

朋友點的,兩旁的裝飾雖然美麗但稍嫌過甜,除了這個小缺點,其他一切都很完美。

中間的洋梨餡口感細緻滑順,光是看著照片,那美味就又在腦海中千迴百轉了起來。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影響最深的十本書

前陣子看到這的標題,心血來潮想跟風一下,但是就不排序了。

* 變形記 -- 卡夫卡

* 昨日世界 -- Stefan Zweig

* 人間失格 -- 太宰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基度山恩仇記 -- 大仲馬
  這本書讓我首次體會到什麼叫做廢寢忘食,愛不釋卷。

* 安妮系列 -- Lucy M. Montgomery

* 不夜城 -- 配菜太鹹

* 晚安憂鬱 -- 許佑生
   幾乎在淚眼中看完的書,憂鬱之心的描寫字字刻入心坎。

* 台北人 -- 白先勇

* 駱駝祥子 -- 老舍
   一本殘酷到只看過一次卻再也無法忘懷也不敢重讀的小說,比起蒼蠅王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十本暫且從缺吧。來日苦多,讀書正好。書蟲如我仍汗顏書讀太少,於是就這般在浩瀚書海中尋尋覓覓下去吧。



遺珠:
半生緣(張愛玲)、百年孤寂(馬奎斯)、安卓珍妮(董啟章)、蒙馬特遺書(邱妙津)、Countdown(Alan Weisman,這本探討人口議題的著作精采絕倫,可惜台灣沒人出版,或許是因為作者太誠實了)、浮生六記(沈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