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好多人都在討論某知名暢銷小說家的緋聞。說實在,干卿底事?
今天這個作家只是寫小說,又不是寫勸世文。假如他專門寫勸世文歌頌單一伴侶純潔情愛,抨擊他倒還說得過去。今天他不過是個寫故事的,那麼認真又何必?作家又不等同於他的故事。小說裡寫妓女的作家都當過妓女嗎?太宰治去跳河那他的書迷怎麼不都切腹去?(可是他實在不算個好例子,自傳式色彩很濃)小說故事創造出來付印成冊原本就有其獨立性存在,更不用說那些故事只是虛構事件,與作者個人私德又何必劃上關聯?大不了不爽就別讀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他的書掛他牌的電影我全沒看過也沒興趣看,所以完全沒有護航之意。純粹是生活中聽的很煩,但我知道我的感想很另類,說了多半得不到認同乾脆不多說,純粹在自己的小天地發牢騷。)
就小說而言,作者與作品間原本就不能劃上等號的,就像演員本人並不等於他們所飾演的角色一樣。但偏偏就會有入戲太深的觀眾,把下了戲的演員仍當成那個角色。
然後就不禁想說,也不曉得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居然都沒看的春光乍洩,上週總算是看完了。對身為演員的張國榮始終沒太多感覺,卻很喜歡由他所詮釋的何寶榮,尤其是被這個角色在絢麗羽翼偽裝之下的脆弱所吸引。
如此相愛卻又難以共存的兩人、一個人的Iguazu Falls、只存在於回憶中的雙人Tango,多令人心碎哪。究竟黎接下來會怎麼走,想來想去想不出個結論。但在讀完《我們選擇的告別》後馬上接著看這部片,只讓我覺得,只要人還在,不管好的壞的,似乎什麼都還是有可能的……嗎?
** Astor Piazzolla的音樂,餘韻十足。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s & ar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s & art. Show all posts
Sunday, November 02, 2014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影響最深的十本書
前陣子看到這的標題,心血來潮想跟風一下,但是就不排序了。
* 變形記 -- 卡夫卡
* 昨日世界 -- Stefan Zweig
* 人間失格 -- 太宰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基度山恩仇記 -- 大仲馬
這本書讓我首次體會到什麼叫做廢寢忘食,愛不釋卷。
* 安妮系列 -- Lucy M. Montgomery
* 不夜城 -- 配菜太鹹
* 晚安憂鬱 -- 許佑生
幾乎在淚眼中看完的書,憂鬱之心的描寫字字刻入心坎。
* 台北人 -- 白先勇
* 駱駝祥子 -- 老舍
一本殘酷到只看過一次卻再也無法忘懷也不敢重讀的小說,比起蒼蠅王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十本暫且從缺吧。來日苦多,讀書正好。書蟲如我仍汗顏書讀太少,於是就這般在浩瀚書海中尋尋覓覓下去吧。
遺珠:
半生緣(張愛玲)、百年孤寂(馬奎斯)、安卓珍妮(董啟章)、蒙馬特遺書(邱妙津)、Countdown(Alan Weisman,這本探討人口議題的著作精采絕倫,可惜台灣沒人出版,或許是因為作者太誠實了)、浮生六記(沈復)。
* 變形記 -- 卡夫卡
* 昨日世界 -- Stefan Zweig
* 人間失格 -- 太宰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基度山恩仇記 -- 大仲馬
這本書讓我首次體會到什麼叫做廢寢忘食,愛不釋卷。
* 安妮系列 -- Lucy M. Montgomery
* 不夜城 -- 配菜太鹹
* 晚安憂鬱 -- 許佑生
幾乎在淚眼中看完的書,憂鬱之心的描寫字字刻入心坎。
* 台北人 -- 白先勇
* 駱駝祥子 -- 老舍
一本殘酷到只看過一次卻再也無法忘懷也不敢重讀的小說,比起蒼蠅王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十本暫且從缺吧。來日苦多,讀書正好。書蟲如我仍汗顏書讀太少,於是就這般在浩瀚書海中尋尋覓覓下去吧。
遺珠:
半生緣(張愛玲)、百年孤寂(馬奎斯)、安卓珍妮(董啟章)、蒙馬特遺書(邱妙津)、Countdown(Alan Weisman,這本探討人口議題的著作精采絕倫,可惜台灣沒人出版,或許是因為作者太誠實了)、浮生六記(沈復)。
Labels:
books & art
Tuesday, August 05, 2014
laluz(林歧)
這幾天發現另一位不錯的作家laluz。
從她行文間可看出深厚的西洋文學底子,時不時引經據典,卻毫不刻意。沒有總裁,沒有高幹,只有街頭巷尾凡夫俗子的庶民生活。
最喜歡看她描寫旅行風景,南美、印度、西亞、巴爾幹、巴塞隆納,很美,能勾起人流浪到天涯海角的想望,讓我記憶中天蒼蒼野茫茫的內蒙草原記憶又鮮活了起來。其二是她聽很多音樂,寫樂團,自己寫詞也寫得頗有味道,我喜歡《紙上遊戲》裡的詞多過《野貓先生》的。
但她作品中經常出現遭性侵或暴力相向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現在看到這種題材除了不舒服還有很沉重的憤怒。
Anyways,華語純文學喃喃自語式的創作,巴不得將全天下哀愁都攬在身上,動不動就把悲愴寂寥與豁達世故劃上等號的風格我實在無法苟同,但作品中的文字質量對我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以讀laluz的故事為樂。
喜歡《野貓先生》的極簡書皮(從留守番網頁抓過來的),不過相較於長篇,我更喜歡laluz的短篇故事。或許是篇幅長比較容易露出破綻吧......。
從她行文間可看出深厚的西洋文學底子,時不時引經據典,卻毫不刻意。沒有總裁,沒有高幹,只有街頭巷尾凡夫俗子的庶民生活。
最喜歡看她描寫旅行風景,南美、印度、西亞、巴爾幹、巴塞隆納,很美,能勾起人流浪到天涯海角的想望,讓我記憶中天蒼蒼野茫茫的內蒙草原記憶又鮮活了起來。其二是她聽很多音樂,寫樂團,自己寫詞也寫得頗有味道,我喜歡《紙上遊戲》裡的詞多過《野貓先生》的。
但她作品中經常出現遭性侵或暴力相向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現在看到這種題材除了不舒服還有很沉重的憤怒。
Anyways,華語純文學喃喃自語式的創作,巴不得將全天下哀愁都攬在身上,動不動就把悲愴寂寥與豁達世故劃上等號的風格我實在無法苟同,但作品中的文字質量對我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以讀laluz的故事為樂。
喜歡《野貓先生》的極簡書皮(從留守番網頁抓過來的),不過相較於長篇,我更喜歡laluz的短篇故事。或許是篇幅長比較容易露出破綻吧......。
Labels:
books & art
Tuesday, July 15, 2014
那些年的那些梗
瑰麗的文字未必精彩。當然,誠如白先勇或張愛玲,就是又華美又精彩,相對的琦君、林海音之類的作家,就是溫潤如玉的質樸醇厚,讀著讀著,就在平淡裡揪心。瑰麗也好,平淡也好,都讓讀者藉由作家之筆,看到他們眼中獨特的人生風景。
最近讀了一點原創,也無意間發現幾年前吵得很兇的借梗事件。耐著性子先看過第一篇後,完全可以理解某些讀者的憤怒,不過又覺得兩個作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作品取向也不同,鼻子哼兩聲以示睥睨就過了。但昨天赫然發現,那人在另一篇作品中甚至大辣辣把某本書的書名寫了出來(對,被借梗的作者在作品中並未寫出書名,但我就是喜歡那部作品喜歡到跑去google關鍵字把書名給找出來),害我看到書名就不忍破口大罵,然後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外加一陣噁心(一點也沒誇飾)。
只能說,重疊處這麼多,其他梗就算了,這梗連同一本書的書名都寫出來了,還拼命凹,跟最近掰不下去只好辭職的某人不是很像嗎?作者大人硬是要在故事裡插一本和人物性情品味學養都八竿子打不著的書,自己難道不覺得牽強嗎?這就好像賣菜阿姨和我討論愛倫.狄波頓一樣讓我吃驚(我知道這個說法又落入另一種偏見中,賣菜阿姨的人生體驗用不著狄波頓來多嘴,但眼下就是這種感覺)。換個角度說,這件事就好比有人同時把任意門時光機竹蜻蜓全都抄過來當自己的用,了不起就是把竹蜻蜓改成鐵翅膀,結果卻連時光機的抽屜都沒換過。(很多人的爆點都放在進度條,但我的卻是在那本書的書名。或許是看文前就曉得進度條這回事,所以衝擊沒那麼強烈吧......)
不曉得借梗的作者大人有什麼意圖,但肯定的是,寫下再多文字,堆砌再多辭藻,梗借再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會是自己的。文字只是包裝紙,搭載著思想底蘊的作品,才能讓人read between the lines,從反覆咀嚼中得出韻味。
歐,這起事件一直讓我想到 Legal High 第二集裡那場樂譜抄襲的著作權官司,看過的人應該能理解吧。Period。
(國語文筆記:據說「梗」是別字,正確寫法應該是「哏」。我也發現實體書裡印的是哏不是梗,「哏」讀音ㄍㄣˊ,二聲。)
最近讀了一點原創,也無意間發現幾年前吵得很兇的借梗事件。耐著性子先看過第一篇後,完全可以理解某些讀者的憤怒,不過又覺得兩個作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作品取向也不同,鼻子哼兩聲以示睥睨就過了。但昨天赫然發現,那人在另一篇作品中甚至大辣辣把某本書的書名寫了出來(對,被借梗的作者在作品中並未寫出書名,但我就是喜歡那部作品喜歡到跑去google關鍵字把書名給找出來),害我看到書名就不忍破口大罵,然後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外加一陣噁心(一點也沒誇飾)。
只能說,重疊處這麼多,其他梗就算了,這梗連同一本書的書名都寫出來了,還拼命凹,跟最近掰不下去只好辭職的某人不是很像嗎?作者大人硬是要在故事裡插一本和人物性情品味學養都八竿子打不著的書,自己難道不覺得牽強嗎?這就好像賣菜阿姨和我討論愛倫.狄波頓一樣讓我吃驚(我知道這個說法又落入另一種偏見中,賣菜阿姨的人生體驗用不著狄波頓來多嘴,但眼下就是這種感覺)。換個角度說,這件事就好比有人同時把任意門時光機竹蜻蜓全都抄過來當自己的用,了不起就是把竹蜻蜓改成鐵翅膀,結果卻連時光機的抽屜都沒換過。(很多人的爆點都放在進度條,但我的卻是在那本書的書名。或許是看文前就曉得進度條這回事,所以衝擊沒那麼強烈吧......)
不曉得借梗的作者大人有什麼意圖,但肯定的是,寫下再多文字,堆砌再多辭藻,梗借再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會是自己的。文字只是包裝紙,搭載著思想底蘊的作品,才能讓人read between the lines,從反覆咀嚼中得出韻味。
歐,這起事件一直讓我想到 Legal High 第二集裡那場樂譜抄襲的著作權官司,看過的人應該能理解吧。Period。
(國語文筆記:據說「梗」是別字,正確寫法應該是「哏」。我也發現實體書裡印的是哏不是梗,「哏」讀音ㄍㄣˊ,二聲。)
Labels:
books & art,
murmur
Friday, July 11, 2014
Sonnet 116
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abels:
books & art,
english
Sunday, July 06, 2014
閱讀有感
配菜大的文,寫得雲淡風輕,小誠與大武的感情,讀來卻刻骨銘心。〔記《不夜城》〕
不太看小說已經好一陣子了。近幾年看的書都是非小說、非文學類居多,只因不想一再感受闔上書頁後的空虛。在小說跟前,我就是個完全非理性的讀者,但卻很少遇上那種「啊,敲到我的點了」的小說。
翻譯小說就算譯筆再怎麼好,畢竟隔著一層語言,多了一層詮釋,寫的也是遠方的、陌生的世界。華文小說的經典之作則是在大一那年摸了不少。我始終無法愛上張,相較之下,我還更愛白一點。董啟章的《安卓珍妮》也是當時很喜愛的作品(只可惜一心想推薦給同學看而出借的書,就再也沒拿回來了。像我至今的此生最愛Stefan Zweig的《昨日世界》也在別人家。這本說什麼也要拿回來,然後這輩子我再怎麼想推薦,也不會把愛書出借了。)但就算白先勇再怎麼精彩好了,那畢竟是什麼年代的事了,台灣的模樣也不知改變過多少回了。朱家姊妹的文字美歸美,還是被我歸在白那一派,況且,她們的作品無法不帶理性去讀,不是拿來痛快翻到尾的文字;然後,我從沒愛過那看來一點都不傷心也不開心的咖啡店之歌,總之就是無感。
這些年來我最愛的風格應該是柯裕棻老師了(是研究所時被老師那篇〈行路難〉中冷冽的苦澀給勾走的),不過老師是散文家;而鄉土文學那派遣詞用句中的濃濃土味,則完全吊不起我的胃,那不是我的世界,就像至今仍提不起勁去看《海角七號》、《總舖師》或《艋舺》,就是不對味。終於,直到這兩天,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排斥「本土」題材,相反的,我好愛在故事中看到親切的一景一物,跟著書中再平凡不過的角色,穿梭在熟悉的街坊巷弄間,提及某家我也聽說過、去過、甚至搞不好也喜歡過的小店。我不想接觸本土,只不過是因為以往所接觸到的「本土」不是屬於我的本土(當然,我也不排斥自己身上出現變化的可能性啦。),就自大的認為不存在那樣的作品。於是我發現了小說中的新大陸,就建構在我周遭的小宇宙裡,訴說著既遙遠又沒那麼遙遠的故事,讓我毫無負擔的得以一口氣痛快到底,留下的餘韻還足以濫情的反芻一番。
是吧,尋覓的路還很長。
---- 配菜太咸之《不夜城》、《秋雨微涼》讀後有感。
(7/16 -- 龜毛許久,後來覺得既然時不時就想拿起來翻,就決定還是把三本通通帶回家,於是現在很滿足的看著它們躺在抽屜裡。很感謝幾位主角不吝與讀者分享他們的人生片段,也很感謝作者大人敏銳犀利、饒富趣味、深刻雋永的文字,將這些故事成一幅幅的動人風景。)
(很喜歡木更附上的明信片,尤其喜愛轉經廊那張,拉卜楞寺也是全書我最愛的段落。說實在,除了想隨時拿在手中翻閱,明信片也是當初吸引我購入實體書的一大因素呀。)
====
我終究還是愛Ella Fitzgerald多一些的,或許是她的歌聲正好騷到我癢處吧?不過,關於Billie Holiday,我一直記得的是《經濟學人》在2005年介紹過一本她的傳記:由Julia Blackburn編寫之《With Billie》(或許更類似訪談回憶錄吧?),當時讀了介紹曾對這本書好奇過幾天,不過後來自然而然就淡忘了,留在我印象中的,只剩下這篇介紹的存在,以及從簡介裡似乎曾讀到那歌聲背後的千瘡百孔。歐,然後,一查之下才發現,這本書有中譯本呢,《我們與比莉.哈樂黛》,2007年就已經由滾石文化出版了。
邱天的故事讓我想到史澤愛《NANA》的前幾集(後來實在等太久搞太亂,就沒追了,希望老師早日復出把故事畫完,我還是想重看的)。反正簡單說來,就是個邱天遇到大魔王的故事,但又不只是大魔王的故事。(話說,那顆秋天的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青蔥翠綠的呀,這幾天才又挖出來聽的歌居然在書中遇到,還不夠巧嗎?)
附記:
1. 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陣子好友提到她想看村上,正好也出現在書中,改天找時間看看。我從沒讀過他的書,或許可以從這本開始?
2. 《白色南國》:在講南極的書耶,推薦的人還不少。(7/19更新——我只在這種時候有行動力:今天拿到書了,歐耶!不過我要來看Paul Auster的孤獨先。南極還不曉得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去......唉唉)
7/11增補:
剛看了Before Sunrise預告片的我恍然大悟——不夜城(或者該說小誠與大武間)存在著某種元素,十分類似Before Sunrise/Sunset系列中的Jesse與Celine,那種兩人間不可言喻、心照不宣的默契。想當初就是被電影裡這種盡在不言中的化學作用給勾走的(哈哈哈哈哈,話說我還沒把Before Midnight耶!),如今我覺得配菜大在小說中也把這份精髓發揮得非常好,更不用提小說裡還沒有電影中俊男美女的吸睛效應(這也是不夜城的獨特之處。除了小誠的眼睛〔與後來曬黑的膚色〕,作者並未對兩人容貌多作描寫,而是偏重於兩人的個性、互動模式等特質,在同類型作品中實屬難得)。
反正我知道我就是無可救藥。
Ivy - 〈Edge of the Ocean〉
這首歌只出現在Before Sunset的預告片中,但卻帶著一股若無其事的慵懶基調,預示兩人再續前緣的契機。我的愛片,我的九年。
不太看小說已經好一陣子了。近幾年看的書都是非小說、非文學類居多,只因不想一再感受闔上書頁後的空虛。在小說跟前,我就是個完全非理性的讀者,但卻很少遇上那種「啊,敲到我的點了」的小說。
翻譯小說就算譯筆再怎麼好,畢竟隔著一層語言,多了一層詮釋,寫的也是遠方的、陌生的世界。華文小說的經典之作則是在大一那年摸了不少。我始終無法愛上張,相較之下,我還更愛白一點。董啟章的《安卓珍妮》也是當時很喜愛的作品(只可惜一心想推薦給同學看而出借的書,就再也沒拿回來了。像我至今的此生最愛Stefan Zweig的《昨日世界》也在別人家。這本說什麼也要拿回來,然後這輩子我再怎麼想推薦,也不會把愛書出借了。)但就算白先勇再怎麼精彩好了,那畢竟是什麼年代的事了,台灣的模樣也不知改變過多少回了。朱家姊妹的文字美歸美,還是被我歸在白那一派,況且,她們的作品無法不帶理性去讀,不是拿來痛快翻到尾的文字;然後,我從沒愛過那看來一點都不傷心也不開心的咖啡店之歌,總之就是無感。
這些年來我最愛的風格應該是柯裕棻老師了(是研究所時被老師那篇〈行路難〉中冷冽的苦澀給勾走的),不過老師是散文家;而鄉土文學那派遣詞用句中的濃濃土味,則完全吊不起我的胃,那不是我的世界,就像至今仍提不起勁去看《海角七號》、《總舖師》或《艋舺》,就是不對味。終於,直到這兩天,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排斥「本土」題材,相反的,我好愛在故事中看到親切的一景一物,跟著書中再平凡不過的角色,穿梭在熟悉的街坊巷弄間,提及某家我也聽說過、去過、甚至搞不好也喜歡過的小店。我不想接觸本土,只不過是因為以往所接觸到的「本土」不是屬於我的本土(當然,我也不排斥自己身上出現變化的可能性啦。),就自大的認為不存在那樣的作品。於是我發現了小說中的新大陸,就建構在我周遭的小宇宙裡,訴說著既遙遠又沒那麼遙遠的故事,讓我毫無負擔的得以一口氣痛快到底,留下的餘韻還足以濫情的反芻一番。
是吧,尋覓的路還很長。
---- 配菜太咸之《不夜城》、《秋雨微涼》讀後有感。
(7/16 -- 龜毛許久,後來覺得既然時不時就想拿起來翻,就決定還是把三本通通帶回家,於是現在很滿足的看著它們躺在抽屜裡。很感謝幾位主角不吝與讀者分享他們的人生片段,也很感謝作者大人敏銳犀利、饒富趣味、深刻雋永的文字,將這些故事成一幅幅的動人風景。)
(很喜歡木更附上的明信片,尤其喜愛轉經廊那張,拉卜楞寺也是全書我最愛的段落。說實在,除了想隨時拿在手中翻閱,明信片也是當初吸引我購入實體書的一大因素呀。)
====
我終究還是愛Ella Fitzgerald多一些的,或許是她的歌聲正好騷到我癢處吧?不過,關於Billie Holiday,我一直記得的是《經濟學人》在2005年介紹過一本她的傳記:由Julia Blackburn編寫之《With Billie》(或許更類似訪談回憶錄吧?),當時讀了介紹曾對這本書好奇過幾天,不過後來自然而然就淡忘了,留在我印象中的,只剩下這篇介紹的存在,以及從簡介裡似乎曾讀到那歌聲背後的千瘡百孔。歐,然後,一查之下才發現,這本書有中譯本呢,《我們與比莉.哈樂黛》,2007年就已經由滾石文化出版了。
邱天的故事讓我想到史澤愛《NANA》的前幾集(後來實在等太久搞太亂,就沒追了,希望老師早日復出把故事畫完,我還是想重看的)。反正簡單說來,就是個邱天遇到大魔王的故事,但又不只是大魔王的故事。(話說,那顆秋天的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青蔥翠綠的呀,這幾天才又挖出來聽的歌居然在書中遇到,還不夠巧嗎?)
附記:
1. 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陣子好友提到她想看村上,正好也出現在書中,改天找時間看看。我從沒讀過他的書,或許可以從這本開始?
2. 《白色南國》:在講南極的書耶,推薦的人還不少。(7/19更新——我只在這種時候有行動力:今天拿到書了,歐耶!不過我要來看Paul Auster的孤獨先。南極還不曉得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去......唉唉)
7/11增補:
剛看了Before Sunrise預告片的我恍然大悟——不夜城(或者該說小誠與大武間)存在著某種元素,十分類似Before Sunrise/Sunset系列中的Jesse與Celine,那種兩人間不可言喻、心照不宣的默契。想當初就是被電影裡這種盡在不言中的化學作用給勾走的(哈哈哈哈哈,話說我還沒把Before Midnight耶!),如今我覺得配菜大在小說中也把這份精髓發揮得非常好,更不用提小說裡還沒有電影中俊男美女的吸睛效應(這也是不夜城的獨特之處。除了小誠的眼睛〔與後來曬黑的膚色〕,作者並未對兩人容貌多作描寫,而是偏重於兩人的個性、互動模式等特質,在同類型作品中實屬難得)。
反正我知道我就是無可救藥。
Ivy - 〈Edge of the Ocean〉
這首歌只出現在Before Sunset的預告片中,但卻帶著一股若無其事的慵懶基調,預示兩人再續前緣的契機。我的愛片,我的九年。
Labels:
books & art,
light & shadow,
Music
Wednesday, June 25, 2014
《Anne of Green Gables》(清秀佳人)
最近的新聞烏煙瘴氣,看了總是一肚子火。昨晚突然想起紅髮安妮,音樂聽著聽著,許多青澀回憶紛紛勾上心頭。
在我心目中,這是一部所有女孩都應該拜讀的經典少女小說。想到這一輩的小女孩都在看Gossip Girls或木瓜之城,就不禁悲從中來。或許這麼說很不切實際,太過天真夢幻,但安妮的故事裡細膩描寫小女孩成長的心路歷程,也樸實生動的刻劃安妮身邊的親情、友情與愛情,故事中Avonlea的小鎮風情更是令我心嚮神往。
少女時期的我深受這部作品影響,經常幻想自己和好友就像是Diana與Anne那樣推心置腹的生死之交(and luckily I did find one!),也盼望哪天能前往愛德華王子島朝聖,看看當年Lucy M. Montgomery在《清秀佳人》中所描繪的那個小鎮。而且安妮個性聰慧努力又有點好強,實在分外可愛,一心追求夢想,充實自我,為當年坐困考試壓力中的我帶來不少鼓舞與安慰。此外,就算活到這把年紀,看著安妮與Gilbert青梅竹馬的相知相守的戀情,還是免不了亂感動一把。某種程度上,我對「交心」比什麼都還在乎的感情觀,多少也帶著安妮的影子吧?
假如將來有女兒,希望她也能愛上安妮呀!(兒子也行,只不過以前班上只有喜歡安妮的女同學,男粉絲卻很少很少聽說。如果有男孩子也喜歡安妮,真會很令人感動的。)
少女時期的我深受這部作品影響,經常幻想自己和好友就像是Diana與Anne那樣推心置腹的生死之交(and luckily I did find one!),也盼望哪天能前往愛德華王子島朝聖,看看當年Lucy M. Montgomery在《清秀佳人》中所描繪的那個小鎮。而且安妮個性聰慧努力又有點好強,實在分外可愛,一心追求夢想,充實自我,為當年坐困考試壓力中的我帶來不少鼓舞與安慰。此外,就算活到這把年紀,看著安妮與Gilbert青梅竹馬的相知相守的戀情,還是免不了亂感動一把。某種程度上,我對「交心」比什麼都還在乎的感情觀,多少也帶著安妮的影子吧?
假如將來有女兒,希望她也能愛上安妮呀!(兒子也行,只不過以前班上只有喜歡安妮的女同學,男粉絲卻很少很少聽說。如果有男孩子也喜歡安妮,真會很令人感動的。)
Labels:
books & art
Wednesday, June 04, 2014
西炯子
我對吉永史老師的喜愛,就好比雛鴨破殼時頭一回看到媽媽的心情。或許是我許久沒遇到這麼欣賞的老師吧。但我這個人缺點就是死心眼,所以要是沒發生什麼意外,吉永史老師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應該會屹立不搖好一段時間,而且無法與其他漫畫家放在同一個水平上看待。(就像我成為Sony手機的愛用者數十年如一日,還逢人便推薦)
最初注意到西炯子是她的《姊姊結婚吧》,再來又發現她的前作《謎樣的他》(還沒看)即將登上大螢幕,而且是由榮倉奈奈與豐川悅司所主演(我對豐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部聾啞人的日劇上,一晃眼他都從大叔晉級到大爺了......)。但最讓我感動不已的,算是她中期在2003-2004年所創作的《雙子座的女人》,看完以後,只覺得好幸福。《雙子座的女人》雖然和《J的故事》同樣涉及性別認同議題,不過J黑暗許多,還也有點刻意賣虐(好像不只一點,但中村老師好讚),因此以劇情風格而言,我倒覺得雙子更接近永井三郎的《彷彿清新氣息》(大推),都比較著重於角色的自我尋找歷程。(相較下,水城的保健室雖然也試圖處理類似議題,卻一直有打擦邊球的感覺。除了窮鼠我真的對她無愛......)
讀過《雙子座的女人》後突然有種體悟,發現為何自己無法打從心裡喜歡輝夜姬或水城雪可奈老師的大部分作品(清水玲子老師的作品我接觸不多)。這兩位老師的作品都給我一種相同的感覺:她們筆下的角色都只是鋪陳大局下的幾顆棋子,只是被作者賦予某種使命的道具(話說輝夜姬大部分的角色的確就是道具人),只象徵某些意含,卻無法獨立存在,任務完成後便可隨意丟棄,感受不到他們的血與肉。這樣的說書人只是在透過故事偷渡自己的意識型態,而不是經由角色呈現進而映射出人生百態。這點也正是吉永史、浦澤直樹(至少Monster)甚至西炯子更技高一籌之處。(我不禁想說,同樣涉及婚外情題材,《姊姊結婚吧》就比《巧克力》好看許多,不過兩部作品都還在連載中,所以也只是到目前為止的看法,還不能下定論。)
6/22 有些關於《J》的想法找不到其他更適合的地方能補充,就備註在這裡好了。記憶中母親有個同事的女兒跟我年齡相仿,但非常堅持自己是男生,完全不肯穿裙子,不願作女孩子打扮。小時候的我常因為姓名老被人當男孩子難過,有陣子還常常查字典,想幫自己改個一看就是女生的名字;某次頂著弟弟頭去麵包店被店員當成小男生也生氣好久,所以這個女生為什麼要堅持自己是男孩子,讓當時只有五六歲的我十分不解(但她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就不曉得了)。長大後,知道了gender和sex的區別,也發覺真有些人的靈魂被禁錮在錯誤的性別軀殼裡,兒時回憶也就不再如此令人困惑,反而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重點是,最近發現《冥王星早餐》裡風情萬種的Cillian Murphy,他所飾演的角色讓我想到J。假如J搬上大螢幕,年輕時的Cillian Murphy想必能完美表現出J的風采與神韻吧!(另外六七零年代,安迪沃荷麾下的Candy Darling身上也有J的影子,最後還因隆乳引發的白血病身亡,只能說,現實究竟是殘酷的。)
最初注意到西炯子是她的《姊姊結婚吧》,再來又發現她的前作《謎樣的他》(還沒看)即將登上大螢幕,而且是由榮倉奈奈與豐川悅司所主演(我對豐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部聾啞人的日劇上,一晃眼他都從大叔晉級到大爺了......)。但最讓我感動不已的,算是她中期在2003-2004年所創作的《雙子座的女人》,看完以後,只覺得好幸福。《雙子座的女人》雖然和《J的故事》同樣涉及性別認同議題,不過J黑暗許多,還也有點刻意賣虐(好像不只一點,但中村老師好讚),因此以劇情風格而言,我倒覺得雙子更接近永井三郎的《彷彿清新氣息》(大推),都比較著重於角色的自我尋找歷程。(相較下,水城的保健室雖然也試圖處理類似議題,卻一直有打擦邊球的感覺。除了窮鼠我真的對她無愛......)
讀過《雙子座的女人》後突然有種體悟,發現為何自己無法打從心裡喜歡輝夜姬或水城雪可奈老師的大部分作品(清水玲子老師的作品我接觸不多)。這兩位老師的作品都給我一種相同的感覺:她們筆下的角色都只是鋪陳大局下的幾顆棋子,只是被作者賦予某種使命的道具(話說輝夜姬大部分的角色的確就是道具人),只象徵某些意含,卻無法獨立存在,任務完成後便可隨意丟棄,感受不到他們的血與肉。這樣的說書人只是在透過故事偷渡自己的意識型態,而不是經由角色呈現進而映射出人生百態。這點也正是吉永史、浦澤直樹(至少Monster)甚至西炯子更技高一籌之處。(我不禁想說,同樣涉及婚外情題材,《姊姊結婚吧》就比《巧克力》好看許多,不過兩部作品都還在連載中,所以也只是到目前為止的看法,還不能下定論。)
6/22 有些關於《J》的想法找不到其他更適合的地方能補充,就備註在這裡好了。記憶中母親有個同事的女兒跟我年齡相仿,但非常堅持自己是男生,完全不肯穿裙子,不願作女孩子打扮。小時候的我常因為姓名老被人當男孩子難過,有陣子還常常查字典,想幫自己改個一看就是女生的名字;某次頂著弟弟頭去麵包店被店員當成小男生也生氣好久,所以這個女生為什麼要堅持自己是男孩子,讓當時只有五六歲的我十分不解(但她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就不曉得了)。長大後,知道了gender和sex的區別,也發覺真有些人的靈魂被禁錮在錯誤的性別軀殼裡,兒時回憶也就不再如此令人困惑,反而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重點是,最近發現《冥王星早餐》裡風情萬種的Cillian Murphy,他所飾演的角色讓我想到J。假如J搬上大螢幕,年輕時的Cillian Murphy想必能完美表現出J的風采與神韻吧!(另外六七零年代,安迪沃荷麾下的Candy Darling身上也有J的影子,最後還因隆乳引發的白血病身亡,只能說,現實究竟是殘酷的。)
Labels:
books & art
Thursday, May 08, 2014
《昨日的美食》 -- 吉永史
一套食物畫得比人物細緻的漫畫。但,就是那股醍醐味,就是精彩。
其實一直好想寫這套,可是因為無法三言兩語就說完對這套漫畫的喜歡,卻又沒空構思,就一直擱著。其實現在也沒時間,但這兩天總算看到第七集,真是甜到心坎裡,好像比過去六集加起來都還要甜哪,而且一樣笑點不斷(不過我的笑點滿低的),真是太好看了,就算寥寥幾句也一定要紀錄下來!
老師總能在柴米油鹽中刻劃出人世間的平淡幸福,每讀一次就感動一次。如果我也會日文就好了,真想直接看日文版的第八集。(不曉得是不是翻譯的問題,裡面有些食材名稱有點怪)
將來有空(?)再回來補。
再次重申,我愛吉永史老師。
其實一直好想寫這套,可是因為無法三言兩語就說完對這套漫畫的喜歡,卻又沒空構思,就一直擱著。其實現在也沒時間,但這兩天總算看到第七集,真是甜到心坎裡,好像比過去六集加起來都還要甜哪,而且一樣笑點不斷(不過我的笑點滿低的),真是太好看了,就算寥寥幾句也一定要紀錄下來!
老師總能在柴米油鹽中刻劃出人世間的平淡幸福,每讀一次就感動一次。如果我也會日文就好了,真想直接看日文版的第八集。(不曉得是不是翻譯的問題,裡面有些食材名稱有點怪)
將來有空(?)再回來補。
再次重申,我愛吉永史老師。
Labels:
books & art
Saturday, April 26, 2014
吉永史
以往看《西洋古董洋果子店》真的沒有太深感觸,但事隔多年再拜讀老師其他作品後,我已經變成不折不扣的吉永史腦殘粉了!!!!!!!
沒時間多寫,只想貼個介紹文亂堆一氣先。
吉永史老師,真的好愛妳的作品啊!
http://www.punkednoodle.com/champloo/2011/03/10/spotlight-yoshinaga-fumi/
要不是沒錢又沒空間(空間真的是大問題),一定把老師全部的作品都搬回家貢起來。
最喜歡的BL向作品:Solfege(用漫畫把音樂的渲染力完完全全給畫出來了),第一堂戀愛課,短篇Don't say anymore, Darling (愛死這篇了,把金子美鈴與故事完美結合在一起,還有個超級可愛的傻瓜作詞人,好歡樂)
《昨日的美食》已經收藏了,當然不用說。
《大奧》真的是老師登峰造極之作,只是太痛太痛了。雖然一開始看過兩三遍,我已經沒辦法再拿起來重翻,就像老舍的《駱駝祥子》,我至今仍提不起勇氣重讀。光想到有功的際遇,心就好酸好酸。
其他非BL向作品中最喜灣的則是《全都因為愛》。最近才聽到一個真實故事,幾乎就是書中最後決定出家那位女孩的翻版。
老師的故事好溫柔,筆法好細緻,劇情好動人。愛啊。
常被老公笑我像《昨日的美食》之中的筧史朗(唉)。
沒時間多寫,只想貼個介紹文亂堆一氣先。
吉永史老師,真的好愛妳的作品啊!
http://www.punkednoodle.com/champloo/2011/03/10/spotlight-yoshinaga-fumi/
要不是沒錢又沒空間(空間真的是大問題),一定把老師全部的作品都搬回家貢起來。
最喜歡的BL向作品:Solfege(用漫畫把音樂的渲染力完完全全給畫出來了),第一堂戀愛課,短篇Don't say anymore, Darling (愛死這篇了,把金子美鈴與故事完美結合在一起,還有個超級可愛的傻瓜作詞人,好歡樂)
《昨日的美食》已經收藏了,當然不用說。
《大奧》真的是老師登峰造極之作,只是太痛太痛了。雖然一開始看過兩三遍,我已經沒辦法再拿起來重翻,就像老舍的《駱駝祥子》,我至今仍提不起勇氣重讀。光想到有功的際遇,心就好酸好酸。
其他非BL向作品中最喜灣的則是《全都因為愛》。最近才聽到一個真實故事,幾乎就是書中最後決定出家那位女孩的翻版。
老師的故事好溫柔,筆法好細緻,劇情好動人。愛啊。
常被老公笑我像《昨日的美食》之中的筧史朗(唉)。
Labels:
books & art
Saturday, April 12, 2014
《菜市場裡的大廚》-- 喬艾爾
前天帶著這本書,趁著搭捷運去Le Ruban吃蛋糕的路上打發時間用,未料這本書好看到讓我去回兩趟都差點忘了下捷運,如果有人注意到,一定會覺得這傢伙很怪又很可笑。
當初是因為在報紙上看過「不要買中午過後的蝦子」那篇文章而曉得本書,知道書中會介紹食材,並提供一些挑選食材的眉角。總覺得台灣的市場真是數十年如一日。總脫不了遍地血水,滿室腥臭,然後賣菜老闆再告訴後輩「要好好唸書,別來做這辛苦活」。但不知為何,從小到大,傳統市場改建案每推閉倒,新式採購型態似乎不只消費者不捧場,連業者也不願改變。若一直這樣下去,辛苦活就算過了一百年,也不會有任何變化的。說了這麼多,只想說,除非有熟門熟路的人帶著,否則想買魚買肉,還是去流通量高的超市比較心安,不然只有被人當傻子海削一頓的份。
書中收錄許多台灣在地食材、西式料理手法的食譜,非常適合愛吃西餐卻活在台灣,想善用道地食材而不捨近求遠的人。此外料理作法看起來都不算複雜,解說也十分清楚。另一個亮點各種醬汁食譜,光是閱讀就足以食指大動了。
〔題外話〕看到描寫傳統市場的書,不免想到最近才得到的體認:雖然這麼說感覺很snobbish,但對於不去問為什麼,或是對為什麼之類的問題不願認真思考,認真回應,甚至去打壓問問題的人,這樣的族群,恐怕是很難進步的。(句子寫得很差但不想改了)
當初是因為在報紙上看過「不要買中午過後的蝦子」那篇文章而曉得本書,知道書中會介紹食材,並提供一些挑選食材的眉角。總覺得台灣的市場真是數十年如一日。總脫不了遍地血水,滿室腥臭,然後賣菜老闆再告訴後輩「要好好唸書,別來做這辛苦活」。但不知為何,從小到大,傳統市場改建案每推閉倒,新式採購型態似乎不只消費者不捧場,連業者也不願改變。若一直這樣下去,辛苦活就算過了一百年,也不會有任何變化的。說了這麼多,只想說,除非有熟門熟路的人帶著,否則想買魚買肉,還是去流通量高的超市比較心安,不然只有被人當傻子海削一頓的份。
書中收錄許多台灣在地食材、西式料理手法的食譜,非常適合愛吃西餐卻活在台灣,想善用道地食材而不捨近求遠的人。此外料理作法看起來都不算複雜,解說也十分清楚。另一個亮點各種醬汁食譜,光是閱讀就足以食指大動了。
〔題外話〕看到描寫傳統市場的書,不免想到最近才得到的體認:雖然這麼說感覺很snobbish,但對於不去問為什麼,或是對為什麼之類的問題不願認真思考,認真回應,甚至去打壓問問題的人,這樣的族群,恐怕是很難進步的。(句子寫得很差但不想改了)
Labels:
books & art,
Gourmet
Tuesday, April 01, 2014
《失恋ショコラティエ》 -- 水城せとな (附帶《窮鼠》)
最近因為瀏覽手塚治虫文化賞注意到《失戀巧克力職人》這部作品(18回入圍但未獲獎),是男主角小動爽太失戀後奮發成為巧克力職人的故事,沒想到也已經拍成日劇了(可惜松本潤帥度不及二次元主角)。
這部作品劇情畫風都不差,但就是page turner,看完不會留下什麼太深刻的感觸。作品中描寫巧克力的部份很棒,作者以漫畫呈現出巧克力美味的風貌,可惜美食篇幅太少,整部作品還是以男主角糾葛的感情世界為主,所以只能算是用巧克力來點綴的愛情故事,而非美食漫畫,美食與愛情的比重頂多類似《美味的關係》,和我預期中有點小落差,原本衝著文化賞,以為能看到更多巧克力的料理故事,沒想到一切都是我多心了!
最後還想抱怨一下的就是女主角了。和爽太互動比較密切的女生角色,除了艾蕾娜,怎麼都那麼不可愛啊?!!!巧克力大姐有夠會鬧彆扭、不乾脆,自尊心太高,而爽太的學姐原本就是我討厭的那種心機女,就算老公機車我也無法同情她,反而是率真艾蕾娜特別惹人憐愛。在目前這部漫畫仍在小學館的Flowers連載,不曉得男主角情歸何處?拜託選擇可愛的艾蕾娜吧(哈)。
好想吃可口的巧克力啊!!!!超懷念巴黎 Rue de Rivoli 上,杜勒麗花園對面的Angelina的巧克力,配上濃濃一球鮮奶油,全身都融化了!!!去巴黎絕不能錯過。(接近地鐵Tuileries站)
4/26 附註:昨天看了日劇版的第一集。還是覺得漫畫的小動比較帥。可是,並不是說松本潤不好喔。他是甜美可愛型的,而且駐顏有術,跟當年演極道鮮師根本沒什麼差別呀!!!不把漫畫小動套進來的話,其實松本潤把這個角色詮釋得很好呢。認真做巧克力的神情,沉浸於戀愛中甜蜜的模樣,都超超可愛的。日劇版的紗繪子比漫畫裡漂亮,但惹人厭的程度完全如出一轍,我在腦中還是很想把這做作女掐死!不過,由於目前看了比較多雪城的作品,這次發現她故事中通常會安排一個個性上隨波逐流的角色。在窮鼠系列中是主角恭一,而這部作品中就是那個畢取紗繪子(怎麼我就不會那麼討厭恭一呢);而相對的,爽太大概就像苦苦守厚的今之瀨吧,但除了在巧克力上勇往直前,感情上卻沒有今之瀨死纏爛打、費盡心機的傻勁(話說我還滿愛今之瀨這個角色)。
現在既然曉得這部作品的重點已經全放在角色感情糾葛上了,所以我應該會等連載結束之後再一次撿起來看完吧。(還是要再抱怨一次,原本是抱著《夏子的酒》和《神之雫》的心情打開這部漫畫的,就這個層面來說挺幻滅的,嗚。說實在,水城老師就是以玩弄筆下角色為樂的作者。接觸過老師的其他作品後就發現,巧克力中的情感糾葛只是她的慣用技倆,但重口味程度有減當年。)
後記:因為巧克力認識這位老師後,便陸陸續續的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才曉得她過去也畫過一些BL作品。不過整體看下來,她的作品都讓我覺得太刻意、太彆扭,彷彿角色的內心糾葛是專門為了折磨讀者來著,卻感覺不到人物劇情有如此發展的必要性。以幾部長篇來說,最受不了的作品應該算(好像很多人喜歡的)《同棲愛》吧,現實是很無奈沒錯,但看完只覺得作者用男主角把讀者從頭到尾玩了一次。因為不太喜歡,所以也不想去重新細看是否一開頭就已埋下伏筆。(其實這部作品的敘事方式與結構在漫畫中都算特別,只是我不愛劇情,所以打翻一切。)至於《保健室》,看了不討厭,設定也滿有趣的,像是在漫畫裡看角色打怪,最後的「畢業」也滿有創意的,只不過「學校打怪」與「畢業後」兩個世界間有什麼關聯實在看不太出來(主角是唯一的例外),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後來的吸血樹也只有吸血鬼設定一個賣點,感情鋪陳深刻不起來,說實在還稍嫌牽強,希望巧克力可以收得漂亮一點。(但看過其他作品之後,就不禁擔心這盤巧克力會黏到糊掉……想當初分明是衝著巧克力跟美食過來的,唉)
雖然牢騷這麼多,雖然她大部分的作品我喜歡不起來,可是,就有那麼一部實在很對我胃口:前後兩本《愛在末路之境》與《愛在絕境重生》(原文書名的「窮鼠夢見乳酪」(窮鼠はチーズの夢を見る )跟「砧上鯉魚二度躍起」(俎上の鯉は二度跳ねる)比較有聯想空間啊,盜版書名《優柔有情人》也不很愛,但內文翻譯比起正版要好很多)。這部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活靈活現,獨白說到我心坎裡了,畫面鋪陳十分細膩,故事與對話的結構與前後呼應都處理得很好。在水城老師目前已完結的作品中,這是我唯一推薦的一套。(但不得不說,自成熟期開始,老師的分鏡手法跟進場技巧真是一貫的非常高明啊......)
或許是年紀的關係,現在的我並不會很討厭優柔寡斷,老是被牽著鼻子走,既多情又無情的大伴恭一(就是個普通人啊)。不過我倒是挺喜歡今之瀨這個角色,喜歡他在愛情面前死心塌地,義無反顧,不擇手段,但又極其卑微,有如烈士一般飛蛾撲火。恭一與董事千金交往時,他在寒冷的月圓夜裡思念今之瀨,想撫摸他的頭髮,是整部作品中最最喜歡的畫面。不過,他們對彼此的稱呼方式每次都讓我想問,為什麼恭一從頭到尾都以姓氏稱呼今之瀨,不曾直呼其名?(今之瀨叫學長倒比較好理解。)日本人在稱呼方式那條界線的拿捏上一直很讓我好奇啊。
另外巧合的是,就在第一次看過這部作品不久後,我才頭一次聽到宇多田的老歌《如願以償》,聽著聽著,就被這首曲子黏住了。後來又重看《窮鼠》,才發現今之瀨打掃房間時哼的原來就是這首曲子——「當某人如願以償,那女孩卻在哭泣」。(今之瀨真的很愛乾淨啊,哈哈哈哈哈)
這本得到2010年的「このBLがやばい!」第一名真是實至名歸。(話說那一年榜上作品實在有點乏善可陳)
這部作品劇情畫風都不差,但就是page turner,看完不會留下什麼太深刻的感觸。作品中描寫巧克力的部份很棒,作者以漫畫呈現出巧克力美味的風貌,可惜美食篇幅太少,整部作品還是以男主角糾葛的感情世界為主,所以只能算是用巧克力來點綴的愛情故事,而非美食漫畫,美食與愛情的比重頂多類似《美味的關係》,和我預期中有點小落差,原本衝著文化賞,以為能看到更多巧克力的料理故事,沒想到一切都是我多心了!
最後還想抱怨一下的就是女主角了。和爽太互動比較密切的女生角色,除了艾蕾娜,怎麼都那麼不可愛啊?!!!巧克力大姐有夠會鬧彆扭、不乾脆,自尊心太高,而爽太的學姐原本就是我討厭的那種心機女,就算老公機車我也無法同情她,反而是率真艾蕾娜特別惹人憐愛。在目前這部漫畫仍在小學館的Flowers連載,不曉得男主角情歸何處?拜託選擇可愛的艾蕾娜吧(哈)。
好想吃可口的巧克力啊!!!!超懷念巴黎 Rue de Rivoli 上,杜勒麗花園對面的Angelina的巧克力,配上濃濃一球鮮奶油,全身都融化了!!!去巴黎絕不能錯過。(接近地鐵Tuileries站)
4/26 附註:昨天看了日劇版的第一集。還是覺得漫畫的小動比較帥。可是,並不是說松本潤不好喔。他是甜美可愛型的,而且駐顏有術,跟當年演極道鮮師根本沒什麼差別呀!!!不把漫畫小動套進來的話,其實松本潤把這個角色詮釋得很好呢。認真做巧克力的神情,沉浸於戀愛中甜蜜的模樣,都超超可愛的。日劇版的紗繪子比漫畫裡漂亮,但惹人厭的程度完全如出一轍,我在腦中還是很想把這做作女掐死!不過,由於目前看了比較多雪城的作品,這次發現她故事中通常會安排一個個性上隨波逐流的角色。在窮鼠系列中是主角恭一,而這部作品中就是那個畢取紗繪子(怎麼我就不會那麼討厭恭一呢);而相對的,爽太大概就像苦苦守厚的今之瀨吧,但除了在巧克力上勇往直前,感情上卻沒有今之瀨死纏爛打、費盡心機的傻勁(話說我還滿愛今之瀨這個角色)。
現在既然曉得這部作品的重點已經全放在角色感情糾葛上了,所以我應該會等連載結束之後再一次撿起來看完吧。(還是要再抱怨一次,原本是抱著《夏子的酒》和《神之雫》的心情打開這部漫畫的,就這個層面來說挺幻滅的,嗚。說實在,水城老師就是以玩弄筆下角色為樂的作者。接觸過老師的其他作品後就發現,巧克力中的情感糾葛只是她的慣用技倆,但重口味程度有減當年。)
![]() |
好想吃巧克力~~~~~~~~~~~~~~ |
![]() |
我想吃白蘭地夾心的.... |
後記:因為巧克力認識這位老師後,便陸陸續續的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才曉得她過去也畫過一些BL作品。不過整體看下來,她的作品都讓我覺得太刻意、太彆扭,彷彿角色的內心糾葛是專門為了折磨讀者來著,卻感覺不到人物劇情有如此發展的必要性。以幾部長篇來說,最受不了的作品應該算(好像很多人喜歡的)《同棲愛》吧,現實是很無奈沒錯,但看完只覺得作者用男主角把讀者從頭到尾玩了一次。因為不太喜歡,所以也不想去重新細看是否一開頭就已埋下伏筆。(其實這部作品的敘事方式與結構在漫畫中都算特別,只是我不愛劇情,所以打翻一切。)至於《保健室》,看了不討厭,設定也滿有趣的,像是在漫畫裡看角色打怪,最後的「畢業」也滿有創意的,只不過「學校打怪」與「畢業後」兩個世界間有什麼關聯實在看不太出來(主角是唯一的例外),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後來的吸血樹也只有吸血鬼設定一個賣點,感情鋪陳深刻不起來,說實在還稍嫌牽強,希望巧克力可以收得漂亮一點。(但看過其他作品之後,就不禁擔心這盤巧克力會黏到糊掉……想當初分明是衝著巧克力跟美食過來的,唉)
雖然牢騷這麼多,雖然她大部分的作品我喜歡不起來,可是,就有那麼一部實在很對我胃口:前後兩本《愛在末路之境》與《愛在絕境重生》(原文書名的「窮鼠夢見乳酪」(窮鼠はチーズの夢を見る )跟「砧上鯉魚二度躍起」(俎上の鯉は二度跳ねる)比較有聯想空間啊,盜版書名《優柔有情人》也不很愛,但內文翻譯比起正版要好很多)。這部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活靈活現,獨白說到我心坎裡了,畫面鋪陳十分細膩,故事與對話的結構與前後呼應都處理得很好。在水城老師目前已完結的作品中,這是我唯一推薦的一套。(但不得不說,自成熟期開始,老師的分鏡手法跟進場技巧真是一貫的非常高明啊......)
或許是年紀的關係,現在的我並不會很討厭優柔寡斷,老是被牽著鼻子走,既多情又無情的大伴恭一(就是個普通人啊)。不過我倒是挺喜歡今之瀨這個角色,喜歡他在愛情面前死心塌地,義無反顧,不擇手段,但又極其卑微,有如烈士一般飛蛾撲火。恭一與董事千金交往時,他在寒冷的月圓夜裡思念今之瀨,想撫摸他的頭髮,是整部作品中最最喜歡的畫面。不過,他們對彼此的稱呼方式每次都讓我想問,為什麼恭一從頭到尾都以姓氏稱呼今之瀨,不曾直呼其名?(今之瀨叫學長倒比較好理解。)日本人在稱呼方式那條界線的拿捏上一直很讓我好奇啊。
另外巧合的是,就在第一次看過這部作品不久後,我才頭一次聽到宇多田的老歌《如願以償》,聽著聽著,就被這首曲子黏住了。後來又重看《窮鼠》,才發現今之瀨打掃房間時哼的原來就是這首曲子——「當某人如願以償,那女孩卻在哭泣」。(今之瀨真的很愛乾淨啊,哈哈哈哈哈)
這本得到2010年的「このBLがやばい!」第一名真是實至名歸。(話說那一年榜上作品實在有點乏善可陳)
Labels:
books & art
Thursday, March 13, 2014
威尼斯的吉爾貝爾
昨晚睡前突然想到,有個演員年輕時非常有吉爾貝爾的味道,從此之後都還沒看過那麼俊秀的少年。之所以會想到這件事,是因為在無意間看到有人cos吉爾貝爾,但效果實在是慘不忍睹,只能說佩服他們的勇氣與無比自信(到底哪來的自信啊!)。
真人版的吉爾貝爾就是他!在《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中讓老教授意亂情迷,客死異鄉的美少年Tadzio。之前看資料寫到,演出Tadzio的瑞典演員Björn Andrésen太過美型,遭致許多流言蜚語,因此演藝生涯並未因為出眾的氣質而一帆風順。他那張臉看過一次就無法忘懷。當年看這部片時,只要有他出現的畫面就看得目不轉睛,導演恰如其分的捕捉那有如毒藥般的美,即使不進一步探討作品本身,光是Björn Andrésen鎮懾一切的存在,老教授遲暮之年對純粹之美的貪戀,便毋須多言。(我對金髮美少年的偏愛大概出自於此吧!怎麼有人能美成這樣呢?!!!)
我很合理懷疑竹宮惠子的吉爾貝爾原型就來自 1971年版這部《魂斷威尼斯》的Björn Andrésen。如果懂日文就能查到更多資料了。
真人版的吉爾貝爾就是他!在《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中讓老教授意亂情迷,客死異鄉的美少年Tadzio。之前看資料寫到,演出Tadzio的瑞典演員Björn Andrésen太過美型,遭致許多流言蜚語,因此演藝生涯並未因為出眾的氣質而一帆風順。他那張臉看過一次就無法忘懷。當年看這部片時,只要有他出現的畫面就看得目不轉睛,導演恰如其分的捕捉那有如毒藥般的美,即使不進一步探討作品本身,光是Björn Andrésen鎮懾一切的存在,老教授遲暮之年對純粹之美的貪戀,便毋須多言。(我對金髮美少年的偏愛大概出自於此吧!怎麼有人能美成這樣呢?!!!)
我很合理懷疑竹宮惠子的吉爾貝爾原型就來自 1971年版這部《魂斷威尼斯》的Björn Andrésen。如果懂日文就能查到更多資料了。
![]() |
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是右邊側臉耶! |
Labels:
books & art,
light & shadow
Wednesday, March 12, 2014
《風與木之詩》-- 竹宮惠子
日本漫畫的經典之作,因為不會日文,最近才有機會看中譯本。
如果不看畫風,只論劇情,很難想像這是三十年前的作品。聽說竹宮惠子老師會選擇以少年為題材,是因為當時的少女漫畫不容許露骨的男女情愛描寫。不過這個邏輯還真是非常怪異,難道露骨描寫男男情愛比較無所謂嗎?而且書中也出現過女性裸體,因此這個說法很有問題。
總之,雖然風與木之詩主題在於兩位少年的情感,但作者賦予吉爾貝爾魅惑的氣勢與坎苛的身世,存在感遠大於另一位男主角塞路休。塞路休就是個在愛裡成長,健康又正氣凜然的少年郎,感覺跟阿爾卑斯玫瑰的主角南迪系出同門,連造型都相仿,但吉爾貝爾病態的過去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當然也是導致最後悲劇的源頭。
他父親奧古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從小被有錢人家領養來當有男癖的哥哥的玩物,最後與嫂嫂偷情,生下吉爾貝爾。吉爾貝爾出生後並未得到妥善的照顧,他五歲時奧古返家,開始以叔叔的名義,帶著報復的心態飼育他,刻意養成他日後的扭曲性格。作者讓這麼美麗的孩子吃盡苦頭(當然花了很大篇幅描寫奧古的養育過程),最後又把他給摧殘殆盡,只能說太壞心了。
重點是,我猜吉永史應該滿愛這個角色的。他在《昨日的美食》中直接引用了吉爾貝爾,甚至我猜小野裕界的魔性設定也是以自吉爾貝爾為本。《風與木之詩》中的吉爾貝爾就像小野,在寄宿學校中四處招蜂引蝶,幾乎無人能抵擋他的魅力,但他四處獻媚,其實只是想發洩被奧古冷落的怒氣與空虛寂寞,而小野則是在被橘狠狠拒絕後才脫胎換骨。
儘管《風與木之詩》最後黯然落幕,但衝著吉爾貝爾,還是希望能看完整套作品。
小記:《風與木之詩》OVA版的動畫中運用許多古典音樂,雖然我不懂日文,也沒空看動畫,但碰巧看到的一段使用巴哈三聲部創意曲 Sinfonia 的第九首,不過並非鋼琴演奏,而是改編成管弦樂版。這首曲子真是特別的選擇啊。
如果不看畫風,只論劇情,很難想像這是三十年前的作品。聽說竹宮惠子老師會選擇以少年為題材,是因為當時的少女漫畫不容許露骨的男女情愛描寫。不過這個邏輯還真是非常怪異,難道露骨描寫男男情愛比較無所謂嗎?而且書中也出現過女性裸體,因此這個說法很有問題。
總之,雖然風與木之詩主題在於兩位少年的情感,但作者賦予吉爾貝爾魅惑的氣勢與坎苛的身世,存在感遠大於另一位男主角塞路休。塞路休就是個在愛裡成長,健康又正氣凜然的少年郎,感覺跟阿爾卑斯玫瑰的主角南迪系出同門,連造型都相仿,但吉爾貝爾病態的過去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當然也是導致最後悲劇的源頭。
他父親奧古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從小被有錢人家領養來當有男癖的哥哥的玩物,最後與嫂嫂偷情,生下吉爾貝爾。吉爾貝爾出生後並未得到妥善的照顧,他五歲時奧古返家,開始以叔叔的名義,帶著報復的心態飼育他,刻意養成他日後的扭曲性格。作者讓這麼美麗的孩子吃盡苦頭(當然花了很大篇幅描寫奧古的養育過程),最後又把他給摧殘殆盡,只能說太壞心了。
重點是,我猜吉永史應該滿愛這個角色的。他在《昨日的美食》中直接引用了吉爾貝爾,甚至我猜小野裕界的魔性設定也是以自吉爾貝爾為本。《風與木之詩》中的吉爾貝爾就像小野,在寄宿學校中四處招蜂引蝶,幾乎無人能抵擋他的魅力,但他四處獻媚,其實只是想發洩被奧古冷落的怒氣與空虛寂寞,而小野則是在被橘狠狠拒絕後才脫胎換骨。
儘管《風與木之詩》最後黯然落幕,但衝著吉爾貝爾,還是希望能看完整套作品。
小記:《風與木之詩》OVA版的動畫中運用許多古典音樂,雖然我不懂日文,也沒空看動畫,但碰巧看到的一段使用巴哈三聲部創意曲 Sinfonia 的第九首,不過並非鋼琴演奏,而是改編成管弦樂版。這首曲子真是特別的選擇啊。
![]() |
那個年代的畫風如今接受度可能不高吧, 但作者捕捉的神韻實在很到位。 |
![]() |
吉永史在《昨日的美食》中的吉爾貝爾 XDD |
Labels:
books & art
Friday, March 07, 2014
《スメルズライクグリーンスピリット》(彷彿清新氣息)-- 永井三郎
不想花太多時間,但又覺得這本好看值得紀錄的作品。

小孩子都是很殘酷的呢,尤其是不懂事的年紀。這算是個自我成長,尋找自我定位的故事吧,結局帶有惆悵的美。
書中刻劃寫實又帶點詼諧的家庭親子關係。漂亮的三島有個超級開明又愛得很正面的媽媽,很有勇氣的放手讓兒子追求人生。然而也有另一種長輩的愛,是出自力圖讓孩子「走上正途」的本意,以正常人之姿,符合社會期望的模範樣板活下去。在我看來,最幸福的人能擁有家庭支持,得以追求自我,忠於本性,擁有足以接受一切挑戰的勇氣。心靈支柱未必要由母親扮演,但不管是誰,只要曾經在生命中遇見過類似的角色,就是天大的幸福吧。至於另一類人,則選擇埋葬、壓抑真實的自己。他們未必會過得不好,卻未必快樂。最近身邊發生一些事,讓我體認到很多事情真的勉強不來。快樂對某些人或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對另一群人卻很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硬要逆著本性走,可是會崩潰的。我不認為什麼事都應該扣上抗壓性的大帽子。假使能找到更合適的位置,又為何要死守痛苦,用耐壓、耐操來作為能力的證明?
扯遠了。這部作品除了題材有趣,畫風也很特別。作者永井三郎實在是個極度擅長惡趣味的傢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融合伊藤潤二與美少年(少女?)的畫風,常常上一格美得像林志玲,下一格就變成貞子出來嚇人。以上。
p.s. 這部作品真的是越看越喜歡。今天偶然找到一篇英文書評,補充上來。 ^__^
http://www.punkednoodle.com/champloo/2013/12/12/1626/


小孩子都是很殘酷的呢,尤其是不懂事的年紀。這算是個自我成長,尋找自我定位的故事吧,結局帶有惆悵的美。
書中刻劃寫實又帶點詼諧的家庭親子關係。漂亮的三島有個超級開明又愛得很正面的媽媽,很有勇氣的放手讓兒子追求人生。然而也有另一種長輩的愛,是出自力圖讓孩子「走上正途」的本意,以正常人之姿,符合社會期望的模範樣板活下去。在我看來,最幸福的人能擁有家庭支持,得以追求自我,忠於本性,擁有足以接受一切挑戰的勇氣。心靈支柱未必要由母親扮演,但不管是誰,只要曾經在生命中遇見過類似的角色,就是天大的幸福吧。至於另一類人,則選擇埋葬、壓抑真實的自己。他們未必會過得不好,卻未必快樂。最近身邊發生一些事,讓我體認到很多事情真的勉強不來。快樂對某些人或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對另一群人卻很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硬要逆著本性走,可是會崩潰的。我不認為什麼事都應該扣上抗壓性的大帽子。假使能找到更合適的位置,又為何要死守痛苦,用耐壓、耐操來作為能力的證明?
扯遠了。這部作品除了題材有趣,畫風也很特別。作者永井三郎實在是個極度擅長惡趣味的傢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融合伊藤潤二與美少年(少女?)的畫風,常常上一格美得像林志玲,下一格就變成貞子出來嚇人。以上。
p.s. 這部作品真的是越看越喜歡。今天偶然找到一篇英文書評,補充上來。 ^__^
http://www.punkednoodle.com/champloo/2013/12/12/1626/


![]() |
既能美型又能惡搞 |
![]() |
兩人做出抉擇,即將踏上不同的道路。 下定決心拋棄自我的桐野噙著淚,表情令人心痛。 |
![]() |
這張是喜歡運鏡手法。 最後收在俯角遠景的畫面,有種盡在不言中的感動。 |
![]() |
單純想再多貼一張 |
Labels:
books & art
Tuesday, March 04, 2014
《西洋骨董洋果子店》-- 吉永史
我喜歡聽人的故事,卻不擅長進入劇本中。所以,就算真有像小野裕介這樣的人存在,肯定也跟我八竿子打不著,但他卻是這部漫畫中我最喜愛的角色。
頭一次看這部漫畫是在日劇上演後不久。藤木直人威力太強大,是少數可以取代二次元的美男子,再加上吉永史老師是以意境取勝,而非華麗的美型人物,因此看完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更別說我完全無法把藤木直人和男人配對…………)。
多年過後回頭再看這部作品,特別是發現了作者私心的同人後,才覺得這部漫畫活起來了。
商業誌的前四集在我看來就是有同志出沒的美食漫畫。或許是我不愛鬍渣大叔,所以對橘沒有特別好感,神田也是普通的熱血男孩,至於千影……天然呆實在不是我的菜,反倒是作者對小野的內心轉折著墨較多,讓我覺得特別有血有肉(同人裡還真的有好多肉啊……)。前四集花比較多篇幅一一介紹角色,鋪陳劇情,處理橘的童年陰影,介紹各式可口的法式甜點(勾起我味蕾中的甜點魂),總覺得角色的內心刻畫就沒那麼深入。反而到了同人,作者畫起來沒什麼顧慮,有好多好多的小野,也為他對橘多年的情感找到了著落。
吉永史老師其實是個慈悲的作者,她筆下的角色多半都得到最後的幸福,但同時又非得先經歷一番折磨不可,就好比《ソルフェージュ》(《無伴奏愛情曲》)裡的久我山與田中,或是《大奧》裡的有功,而小野也不例外。他讓小野飽嘗千辛萬苦(?)後,總算找到能給他無限寬容的千影,然而另一方面,正因為千影與橘的這曾羈絆,讓小野終究只能將對橘的單戀深藏於心,轉移至千影身上,獨自啜飲帶著苦澀的甜美。這種鉛華洗淨、歷經風霜的幸福,也就是吉永史作品的魅力之處,不過因為這股韻味只有在同人中才品嚐得到,也難怪我對同人的愛遠大於原著啊。
p.s. 縱然我對橘沒有愛,但我不禁得說,第一時間看到橘那張浴衣圖,還真的令人怦然心動啊!
頭一次看這部漫畫是在日劇上演後不久。藤木直人威力太強大,是少數可以取代二次元的美男子,再加上吉永史老師是以意境取勝,而非華麗的美型人物,因此看完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更別說我完全無法把藤木直人和男人配對…………)。
多年過後回頭再看這部作品,特別是發現了作者私心的同人後,才覺得這部漫畫活起來了。
商業誌的前四集在我看來就是有同志出沒的美食漫畫。或許是我不愛鬍渣大叔,所以對橘沒有特別好感,神田也是普通的熱血男孩,至於千影……天然呆實在不是我的菜,反倒是作者對小野的內心轉折著墨較多,讓我覺得特別有血有肉(同人裡還真的有好多肉啊……)。前四集花比較多篇幅一一介紹角色,鋪陳劇情,處理橘的童年陰影,介紹各式可口的法式甜點(勾起我味蕾中的甜點魂),總覺得角色的內心刻畫就沒那麼深入。反而到了同人,作者畫起來沒什麼顧慮,有好多好多的小野,也為他對橘多年的情感找到了著落。
吉永史老師其實是個慈悲的作者,她筆下的角色多半都得到最後的幸福,但同時又非得先經歷一番折磨不可,就好比《ソルフェージュ》(《無伴奏愛情曲》)裡的久我山與田中,或是《大奧》裡的有功,而小野也不例外。他讓小野飽嘗千辛萬苦(?)後,總算找到能給他無限寬容的千影,然而另一方面,正因為千影與橘的這曾羈絆,讓小野終究只能將對橘的單戀深藏於心,轉移至千影身上,獨自啜飲帶著苦澀的甜美。這種鉛華洗淨、歷經風霜的幸福,也就是吉永史作品的魅力之處,不過因為這股韻味只有在同人中才品嚐得到,也難怪我對同人的愛遠大於原著啊。
p.s. 縱然我對橘沒有愛,但我不禁得說,第一時間看到橘那張浴衣圖,還真的令人怦然心動啊!
Labels:
books & art
Saturday, February 22, 2014
漫讀速記
開場白:我只想活在二次元的世界啊啊啊啊~~~~~(誤)
學生時期愛看也愛畫漫畫,但這些年來不知怎麼搞的,想找個有劇情又畫風好的少淑女漫畫真難找,連時下流行的畫風都看不上眼,於是看來看去就這樣跌進BL的坑(由於有段時間沒看漫畫,可以說是從同志相關題材的電影回頭看BL,所以完全沒有能不能接受的問題)。始祖級羅川真理茂的《紐約紐約》就不用說了,畫風雖不甚美型,但角色間互動與情感拿捏相當賺人熱淚。以下略提一些自己喜愛的作品與老師,但部份已經單獨為文的作品便不再重提了。(總覺得自己喜好比較怪異?許多人眼中的經典《絕愛》,撇開畫風不談,劇情過度扭泥,狗血牽強又矯情,撐到第九集就放棄了。回想起來居然可以撐到第九集還真不簡單。另外有許多其他所謂該類型的「經典」在我眼中也是雞肋。那些作品真的是大家口中的經典,說出來一定會得罪一票人.......。)
最愛的作者當然是吉永史老師了(雖然我總有一天要把單篇心得補完,就因為是最愛所以遲遲無法下手,但本命老師在此不能不提。)N年前第一次看《西洋古董洋果子店》的前四集,完全對其中與同志相關的部份無感(就是沒感覺,不喜歡也不討厭,而且當年好迷藤木直人喔),只覺得《西洋古董洋果子店》是美食漫畫,和將太、妙手小廚師、美味的關係同屬一個等級。可是.....後來才發現還有後四集,老師腦洞開起來真是一發不可收拾阿,幾乎從頭H到尾(ㄟ),可是小野就是很難惹人厭啊(甚至應該說很討喜吧.....),如果作者沒有特別偏愛他就太說不過去了。
SHOOWA*月影+逃げ水(SHOOWA老師大概是繼吉永史老師之後的第二名吧,總覺得自己已經是腦殘粉的等級,每一本作品都會追。〈月影〉系列作描寫棄子清人的人生故事。上半段心痛,下半段慨然。忘記在哪邊看過消息說,當期的《麗人》雜誌因為〈月影〉大賣,後來才又請老師畫出描述清人下半生的〈逃げ水〉。很喜歡SHOOWA老師的分鏡〔真的有種電影分鏡圖的風格〕、畫風及敘事方式,不管是劇情、奇幻、搞笑、情色題材都很有看頭。老師似乎是左撇子(據說山本小鐵子老師也是左撇子),還玩過樂團,出道作《Non Tea Room》就是以樂團經驗為背景所創作的故事。《パパ’sアサシン》連載近期又要重開了,歐耶!)
14/6/11附記:今天重讀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頁〉,或許是讀到金大班回憶起舊愛如月的那段往事,讓我滿腦子都是清人的模樣......好深沉的無奈。這本如果台灣會出版,我應該會買吧。
![]() |
好美的意境與配色 |
中村明日美子也是非常愛的老師。最喜愛的作品是60年代美國為背景的《J的故事》(Jの総て),但老師的每一部都是傑作。老師另外有一本罕見以相撲為主題的漫畫《呼出之一》也很喜歡(非BL,就連少年青年漫畫也罕見相撲呢呢呢),太可惜只畫了一集就不了了之。相撲對我而言有種難解的懷舊情感呀。中村老師的畫風可說是極品,性之所至、飄逸如行雲流水般的筆觸,懾人的眼眸,打從第一次看到就被深深吸引了(準確說來,從看到《同級生》裡草壁光的頭髮就淪陷了)。好想看老師作畫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的大本命+兩位最愛。下面則是私心愛好的作品與老師:
Labels:
books & art
Sunday, December 22, 2013
Books to read in 2014
2013 is practically gone and I need to draft a reading list for 2014. Hopefully I have time for all of them.
* Get the original copy of "The Book Thief" as well as the Chinese version. (Not sure if the movie is worth watching...) "The Book Thief" is one of the most captivating books I've read in the past three or four years, probably because the story happens in Germany during WWII.
* Get the original copy of "Maurice" by E. M. Foster as well as the Chinese version. I love the film and I have a feeling that I'm going to love the book, too.
(The originals of both books are quite expensive and almost unavailable in Taiwan after several checks.)
This is not an ambitious list, but I might still not be able to stick to my plan.
*** I shall not take any book reviews before June (though it's very likely that I can't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good books as always!!!!!!)
--
The Turkish apple tea from Germany I am drinking is so delicious!
* Get the original copy of "The Book Thief" as well as the Chinese version. (Not sure if the movie is worth watching...) "The Book Thief" is one of the most captivating books I've read in the past three or four years, probably because the story happens in Germany during WWII.
* Get the original copy of "Maurice" by E. M. Foster as well as the Chinese version. I love the film and I have a feeling that I'm going to love the book, too.
(The originals of both books are quite expensive and almost unavailable in Taiwan after several checks.)
This is not an ambitious list, but I might still not be able to stick to my plan.
*** I shall not take any book reviews before June (though it's very likely that I can't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good books as always!!!!!!)
--
The Turkish apple tea from Germany I am drinking is so delicious!
Labels:
books & art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樹夏實(樹なつみ)——《出雲傳奇》/《OZ》
明明進度大落後卻又一直心癢難耐...........
和樹夏實老師的作品真是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當初會看連載的年紀居然沒追她的作品回想起來有點意外。《出雲傳奇》和《OZ》那時就已經一直在眼前晃來晃去,卻從沒想到要拿起來看。要說畫風不夠美形也說不過去,因為《薔薇之戀》都吞得下去了(?),更不用說樹夏實老師的男主角都好漂亮(誤)。說是題材走向也不對,因為SF我一向就不討厭(還滿喜歡的),像是《地球守護靈》(經典)、清水玲子、還有畫風沒有很精緻的那州雪絵我也因為喜歡《月光》的故事而收藏了(啟蒙可能是《漂流教室》啊----但好像不太算SF....)。![]() |
《月光》只有短短五集,可是這麼多年下來還是很喜歡 |
最近的癖好是,某作家的作品如果看喜歡了,就會想連著其他作品也一起啃,但有點後悔從《出雲傳奇》開始接觸樹夏實老師的作品,因為在目前看過四部中還是最喜歡出雲。我對這種強烈的羈絆最沒轍了,更不用說這部可說是作者集大成時期的傑作。但撇開私心客觀來看,最優秀的作品應該還是《OZ》才對。《OZ》劇情緊湊,結構完整,設定也很有野心,武藤、小公主、奈特與機器人們的角色很鮮明。
以篇幅來說,只有四集的《OZ》可說全無多餘的篇幅,相對的《出雲傳奇》還是有種為連載增加長度的嫌疑。雖然閱讀過程中沒有拖戲感,但看完後覺得《出雲傳奇》的故事精華,就是期待著相隔兩千年的兩條劇情交會,看古代的甕智彥與真名志是如何種下了因,而現代的七地闇己所背負的終結者任務又將如何完結,因此真要回顧起來,值得一再回味的篇章其實並不算多(特別是校園怪談性質的部份),後半段與忌部家相關的部份也看得頗彆扭的。
再來則是角色,同屬反派的里昂和出雲裡的真前都是心理變態,只是瘋狂殺人魔科學家的角色塑造邏輯相較之下更具體,而真前則是變態得莫名其妙的噁心大叔(我知道還是有人喜歡這種角色,但我實在受不了),每次看到有他的部份都只想翻頁,有點只是為了變態而變態,否則擁有七把神劍的闇己又何必讓自己成為昇華念的容器?反觀《OZ》中對里昂的刻劃更活靈活現。里昂對母親充滿著迷戀又痛恨的矛盾情緒,因此他模擬母親的形貌創造出人造人,卻又憎惡身為成人的自我,甚至為了想永遠停留在童年時期,將自己的大腦移植到人工肉體上。
雖然理性分析下來《OZ》應該是略勝一籌,但我完全是個不理性只憑直覺的人啊。為何還是比較愛出雲呢?純粹只因為樹夏實老師讓《出雲》的主角太有魅力啦。闇己的設定討喜不說,真名志的外型也是我的菜,然後鍛冶師與巫覡(甕智彥與真名志)間羈絆的強烈程度更完全不是武藤或機器人們足以匹敵的。或是該說老師太刻意搞曖昧?雖說《OZ》在情感的刻劃上同樣很到位(很喜歡最後的黃金麥田),但也許就是因為《OZ》相對的圓滿,才又更加凸顯了《出雲》的惆悵吧。
-----
過去沒看《OZ》很可能是封面所流露出的機械感與冷色調,然後遲鈍如我,居然看了其他人的書評後才發現這個OZ就是《The Wizard of Oz》裡面的OZ啊!雖然據說樹夏實老師自己表示不擅長畫機械才把飛行船改為基地,但就我看來《OZ》裡的主機和OZ的本體就已經機械感十足。(根據OZ飄忽不定的設定,如果是太空船會比基地更有說服力。前半段OZ還沒出現的時候我也懷疑過OZ是否是隨時移動的飛行物體。)
![]() |
我喜歡樹夏實老師的彩稿,台版也一樣冷.... |
Labels:
books & art
Sunday, December 08, 2013
出雲
足矣。
----
其實我還在惆悵著,很莫名的惆悵著。起初完全找不到任何旋律來呼應這種惆悵,對我而言是相當罕見的狀況,腦海中居然無法浮現任何旋律。然後我的腦子開始放起Philip Glass的《The Hours》電影配樂。儘管一東一西,《出雲傳奇》和《時時刻刻》不管哪一方面都沒有任何關聯性,但旋律就這麼冒出來,就這樣把人給籠罩住。無謂的小惆悵。
----
說實話,我完全是以BL的心情看待這兩對(雖然七地或闇己就算交了女朋友我也沒意見,安拓也很可愛),但只用一般愛人間的喜歡來形容他們的羈絆實在是太淺了(或許這和作者一直打朦朧牌相關吧。)。雖然這種比喻不是很恰當,但是我能想到最貼切的形容了:基督徒雖然侍奉上帝,他們還是可以戀愛,可以結婚,而戀愛結婚也不代表他們對上帝的愛就有一點減少。
追連載的學生時代完全沒想過要看這部作品,真不曉得為什麼呢。
Labels:
books & ar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