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Gourme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Gourmet.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法朋食記 Le Ruban Pâtisserie

昨天老闆們請吃xx度C下午茶(公司所在的鬼地方只有xx度C能挑)。其實很想說我不用,但拒絕了又好像在打臉,看著沒圖片的外送單,挑來挑去,只好挑了一杯海岩咖啡與香草巧克力慕斯。之所以會點慕斯,是因為知道這種店的海綿蛋糕根本沒有口感可言,也不想吃太多麵粉,鮮奶油品質就更不用說了(我被伊絲妮鮮奶油給慣壞了)。
我一眼看到送來的蛋糕就立刻後悔了。首先,光是在視覺上就看得出那不是慕斯。那不是慕斯。騙人沒吃過慕斯嗎?!!!!!光是肉眼觀察,我就能說十幾年前台南隨便一間小蛋糕店都能找到更好的慕斯(話說那間店好像不在了)。再來那什麼咖啡?原本不曉得所謂的海岩是加了奶就算了,是我的問題。可是那咖啡淡得要命,所謂的海岩又只是加了劣質奶精和鹽的調味。我對鹹味不反感,但那奶精和「咖啡」(淡到我不太願意承認那是「咖啡」的咖啡)進入口中就搞得我渾身不對勁。
老闆請客的心意我非常感激,可是這頓下午茶實在讓我覺得非常不值。還嚴重懷疑如此的料理水平,為什麼能連鎖店開全國,甚至開出國去?此時我需要美味西點慰藉的需求就愈發強大,巴不得能馬上奔去Le Ruban Pâtisserie(無奈歐洲太遙遠)吃他一塊蛋糕就好。
法朋是從歐洲回台後唯一令我念念不忘的西點店。之前與友人對Le Ruban的蛋糕都驚為天人,吃完齒頰留香,餘韻猶存,是在台灣少有的法式西點,那種美味所帶來的感動讓我高興了一整晚。當時就跟老公說,法朋價位雖然高,可是真材食料,作工講究,就算價格貴了點也在所不惜。他們的蛋糕售價約是一般麵包店或xx度C的兩到三倍(店內用餐還得再加服務費)。但如果其他家的蛋糕每個月吃一塊,大概就是每吃一次心靈受創一次,懷疑自己到底吃進去什麼鬼,那倒寧願忍住幾個月不吃,只為了等錢存夠去吃一塊法朋,感受所謂真正迷人的洋果子,就能再撐上兩三個月。

原本一直忍著沒寫法朋食記的我如今發了一大篇牢騷,就知道xx度C的創傷有多大!(今天下午必須直奔法朋慰藉一下)

結論:** 吃過法朋就回不去了 **

味覺層次豐富卻清爽不甜膩的洋梨慕斯

朋友點的,兩旁的裝飾雖然美麗但稍嫌過甜,除了這個小缺點,其他一切都很完美。

中間的洋梨餡口感細緻滑順,光是看著照片,那美味就又在腦海中千迴百轉了起來。

Friday, July 18, 2014

肉桂 / Cinnamon / Zimt

Cinnamon一字來自希臘文,但似乎還能往上追溯至非印歐語系的源頭,所以人類食肉桂看來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根據wiki,兩千年前的埃及就有肉桂相關的文獻記載了。

最近愛上一種吃法:味全無糖優格撒肉桂粉。天氣熱起來後又開始吃優格。那天突然回想起在德國曾吃過肉桂口味的優格,正在懷念時突然靈光一閃,家裡不是正好有肉桂嗎,何不自己來調看看?結果這麼一試就讓我愛上了,連老公也被我拐著一起吃(不過我給他的是deluxe版,特別裝碗裡還搭切丁蘋果)。

已經記不得第一次吃到肉桂是什麼時候了。很可能是在台北巷弄間某咖啡店裡喝拿鐵灑肉桂粉,也可能是在加拿大吃到的葡萄乾肉桂卷??總之肉桂對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美味。肉桂粉的香氣帶有微微的辛辣感,味覺層次(對我來說)也很複雜,我唯一曉得該如何形容的,是肉桂粉剛觸碰到舌尖所散發出那股若即若離的幽甜。不過在故鄉似乎不常遇到喜愛肉桂的同好(甚至討厭的也不少),因此西式甜點之於我有如天堂,在德國不要說麵包、優格,連冰淇淋都吃得到肉桂口味,但肉桂口味不算很普遍,所以幾乎每次看到都會來一球(Konstanz車站附近就有一家賣肉桂口味的)。

最後筆記一下,西式料理使用的肉桂原產地應該是斯里蘭卡,學名Cinnamomum verum,中文另一稱為「桂皮」,和原產地在中國的中藥材桂枝是同屬(樟屬)的遠親,學名Cinnamomum cassia,並非同一種植物。(這下終於搞懂了,而且原來肉桂和樟樹也是親戚耶!)


題外抱怨:

1) 台灣一般的調味優格口味都偏甜,原味優格除非自己生(我懶),不然都貴得驚人(不過台灣乳製品真貴,就算自己買鮮奶回家養也未必能便宜到哪去……),自從發現Costco買得到價格親民的原味優格(12杯約189元吧,每顆130g,一顆約16,但相較德國還是非常貴。德國一杯250g的優格從39cent起跳,味全應該頂多到59cent等級吧,也就是說,同樣價格在德國可以買到兩倍之多的優格)。

2) Costco的肉桂卷非常普通(而且超級肥),屬於不再往來的品項之一。

Saturday, April 12, 2014

《菜市場裡的大廚》-- 喬艾爾

前天帶著這本書,趁著搭捷運去Le Ruban吃蛋糕的路上打發時間用,未料這本書好看到讓我去回兩趟都差點忘了下捷運,如果有人注意到,一定會覺得這傢伙很怪又很可笑。

當初是因為在報紙上看過「不要買中午過後的蝦子」那篇文章而曉得本書,知道書中會介紹食材,並提供一些挑選食材的眉角。總覺得台灣的市場真是數十年如一日。總脫不了遍地血水,滿室腥臭,然後賣菜老闆再告訴後輩「要好好唸書,別來做這辛苦活」。但不知為何,從小到大,傳統市場改建案每推閉倒,新式採購型態似乎不只消費者不捧場,連業者也不願改變。若一直這樣下去,辛苦活就算過了一百年,也不會有任何變化的。說了這麼多,只想說,除非有熟門熟路的人帶著,否則想買魚買肉,還是去流通量高的超市比較心安,不然只有被人當傻子海削一頓的份。

書中收錄許多台灣在地食材、西式料理手法的食譜,非常適合愛吃西餐卻活在台灣,想善用道地食材而不捨近求遠的人。此外料理作法看起來都不算複雜,解說也十分清楚。另一個亮點各種醬汁食譜,光是閱讀就足以食指大動了。

〔題外話〕看到描寫傳統市場的書,不免想到最近才得到的體認:雖然這麼說感覺很snobbish,但對於不去問為什麼,或是對為什麼之類的問題不願認真思考,認真回應,甚至去打壓問問題的人,這樣的族群,恐怕是很難進步的。(句子寫得很差但不想改了)



Tuesday, November 27, 2012

素.蕃茄義大利麵醬

雖然無法完全素食,我還是盡量在飲食中減少肉類比例。可能是不愛吃台菜吧,台式的素食料理我也不太喜歡,而且常常還比葷食更油膩。我最怕經過素食餐廳,會有一股怪異的味道飄出來。不曉得那是什麼味道,但其中一味肯定是油煙。除了味道,素食餐廳常常會放.佛.經。我雖然想吃素,但跟宗教完全無關,也不喜歡聽佛經。在德國想吃素其實滿方便的。很多餐廳都提供素食餐點,麥當勞也有素漢堡。更不用說很多南歐料理,像希臘料理,其實素食、蔬菜佔了不曉得比例哩。

言歸正傳,最近想自己來做蕃茄義大利麵醬。中文網站的食譜通常不是我愛的口感,所以還是以國外食譜為主。(另外是不論烹調時間長短,外國食譜的作法相對都比較精簡)除了作法,台灣的食材我也不愛,因為蔥蒜在台灣的素食好像不能用,這樣會讓醬汁味道單調許多。

台式義大利麵很少看到麵條和醬汁的完美結合。我愛吃的義大利麵要是黏口的濃郁醬汁將麵條緊密包覆,麵條更不可能泡在湯汁裡(I hate this!)。用這個標準來看,中文網站有一大半的食譜都不合格了,目前找到似乎比較可靠的是這個LcLyKitchen

主要材料:洋蔥、大蒜、蕃茄、蕃茄泥、香草、高湯或水(紅酒也可以)。 **湯底加月桂葉

我會另外再加上紅蘿蔔和玉米、紅椒或黃椒,增加蔬菜比例。蘑菇也很想加,可是台灣的蘑菇好貴好貴呀!當時在德國,400g的蘑菇有時候特價甚至不到一歐呢,光是清炒洋蔥就好香甜了。
還有另一種很適合入紅醬的「櫛瓜」(Zucchini),據說來自義大利,在德國超市也非常普遍,可是聽說在三四十年前,櫛瓜德國還是很稀奇的外來食物,當時只有外國人才會煮櫛瓜跟茄子。除了紅醬,櫛瓜炒蘑菇再佐白醬很肥但也很好吃。我好像還沒在台灣的超市看到Zucchini,就算有應該也超級昂貴吧?

作法:先把洋蔥、大蒜爆香煮軟,再加入其他的食材,慢燉至熟透即可。

【下次想來製作南瓜義大利麵醬】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2

第一次做饅頭就上手

哇哈哈!
這陣子滿想吃饅頭的,但發現隨便的路邊攤居然一顆都賣到13元,實在下不了手。不要說我現在是米蟲,連我以前還在賺錢的時候都花不下去。也正好最近和前同事碰面,她說到自己做饅頭很簡單阿,於是就讓我決定來自己做做看。

這次是做最簡單的黑糖饅頭,完全沒加配料。網路上搜了幾輪食譜,最後決定主要參照「多多開伙」(基本上的作法、材料、順序是以這個為準)這個食譜,再以其他為輔。(這個圖片豐富,所以也參考一點;這個的饅頭長得跟其他人不太一樣,但是有清楚的麵團發酵中照片;這個寫得滿詳細,但好像也比較功夫)

由於大家的食譜都寫得很棒我就不用重複了。只想補充這次實做的心得:

1. 起初我材料的份量用得和多多開伙完全相同。不過麵粉的部份我用了半杯的低筋麵粉,後續的手粉也是使用低筋麵粉(家裏有用不完的低筋麵粉也是這次做饅頭的動機之一)

2. 三杯麵粉看起來量不太夠。我用了整整三杯,但和麵團的時候完全無法成團,更不用說什麼到達「三光」的境界。後來陸陸續續可能又加了有一杯之多的中筋麵粉,加到麵團再也不黏手為止,可說揉了好一陣子的麵團才大體成型。

3. 饅頭第二次發酵的時候真的最好放在烹調紙上面,也跟著一起蒸,不然後來蒸完會黏盤子。

4. 這個作法出來的饅頭還滿鬆軟,但又有嚼勁,不錯耶~~  ^o^

5. 這次實做的成本算下來,不計人工,大約是40元可以做至少 10顆饅頭吧。




Tuesday, September 04, 2012

記憶中的肉燥

老公上班去總算可以做正事了(誤)。

週末心血來潮煮了肉燥,算是種對過往的鄉愁吧。以前還住在家裏時,肉燥是常出現在餐桌上的一道菜。當職業婦女的母親平日還要照顧一家老小,十分忙碌,因此滷一鍋可以配飯吃好幾頓的肉燥,再經濟實惠也不過了。等我年紀稍長些,就開始在廚房東摸摸西摸摸,跟母親學習簡單的家常菜,肉燥當然也少不了。說實在肉燥算重口味,在大部分的餐館又是以肥肉為主,滷汁也油,這道菜並沒有非常對我胃口,單純只是家人常吃,因此學起來湊合著用。
如今已經離家十幾年,突然有點懷念起年少時期餐桌上的肉燥香。在我記憶中,非常實事求是的母親無論做什麼都採取最有效率的方式,她把肉燥料理變得相當簡單,食材也不複雜。但我真的要開始操作時,卻發現這麼多年下來,身體似乎不太記得當時料理的感覺了。我並沒有打電話回家求救,只準備了我記憶中需要的材料,再大概掃過幾個blog,就隨便一氣地炒了一鍋肉燥。反正食物都沒問題,只要煮熟了很難不能吃(哈)。
話說我沒買普遍拿來做肉燥的帶皮五花肉,因為怕油,所以只買沒多少肥肉的梅花肉半斤。此外,我並不是買現成的絞肉。許多年前在朋友家,從她媽媽那邊學到肉燥要自己切起來的才好吃,只是在我們家這麼功夫的事情好像沒發生過。這次閒著也是閒著就想來切切看,然而家裏刀子不夠利(不是專門切肉刀),光是切半斤肉就覺得筋疲力盡了。肉燥都快吃完,回想起來自己切的肉口感是否比較好?我也說不上來耶!大概是切得太累又吃太急,以至於忘記思考了。

材料紀錄:梅花肉半斤、紅糖(沒冰糖)、紅蔥頭數瓣、蒜頭、醬油半杯(涼米杯)、米酒半杯、水酌量
過程紀錄:先用大火爆香紅蔥頭、蒜頭後就把肉丟進去炒一下,一邊炒(這次沒有等肉全熟),就一邊把醬油、米酒、糖和水加進去,滾了以後把火轉小繼續煮大約20~30分鐘。整個烹煮時間很短暫,如果用好一點的醬油,滷汁味道會更好。

結語:在網路上看食譜的過程中偶然又看到克拉拉的美食筆記。假如沒弄錯,blog還不時興的年代就常在PTT上看到他的食記。他不但會煮、會吃、會生活、也很會寫,看他的文字是種享受。他分享了作工繁複的究極肉燥大絕,在閱讀中就能想像料理的美味。或許待我不怕肥滋滋肉燥時再來操作吧。

Saturday, August 25, 2012

創意料理 - spoon fork bacon

今天找到一個食譜網站,叫做「spoon fork bacon」,還不曉得食譜寫得如何,做起來好不好吃,但光是網站上的照片就已經令人垂涎三尺了…。他們是兩個加州小女生:藍帶餐飲學院畢業的美食主義者Jenny,和藝術攝影師Terri。他們也經出版過一本食譜Tiny Food Party。不論食譜本身水平,光以他們的巧思,就能說是很不錯的料理意象攝影書。

                    

spoon fork bacon的擺盤、打光、攝影都非常誘人,網站的設計風格也相當簡潔,以女孩子最喜愛的粉色系為主。網站使用方式很簡單,可以由recipe index找到網站上的食譜總表,依食材種類、用餐順序所整理,也可從categories直接跳到經過分類的食譜頁面。另外他們還有自己設計的分類方式,像是Every Day Recipes、Happy Hour、Party Food,甚至寵物食譜都在他們的興趣中(目前只有一道狗狗零食)
食譜的呈現方式非常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先用醒目誘人的大幅照片來吸睛,接下來是短短的樓主介紹,最後才是食譜內容。雖然網站上的食譜大部分是西式餐點,但也能找到壽司食譜和許多異國料理。外來食譜最大的障礙,就是食材可得性。很多食材在台灣不是不好買,就是非常昂貴,光是從最普通的小小馬鈴薯,就能看出端倪。其次是烹調器材。西式料理的調理用具多到不勝枚舉。在德國的WMF專賣店,光是去核器就不曉得有幾種,我目前一下還只想得到李子、櫻桃、蘋果三種。烤箱幾乎算是西方廚房的標準配備,通常就安裝在火爐/電爐下方,因此網站有許多烤箱料理。台式廚房可能因應當地烹調習慣,都不會配備烤箱。除非是買廚具時事先規劃好,否則烤箱都像微波爐一樣的獨立電器。
如果這陣子不發懶,又想花時間煮煮東西,我會來試試看食譜裡的Falafel(鷹嘴豆泥哪邊找阿?!)吧。

食譜包括我愛的Falafel,而且不用烤箱就可以製作了!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談白米...

回台灣將近六週了。基於種種因素,暫時在家裏蹲,成為失業人口的一員(還要繳納該死的國民年金!我就已經待業中,最好還有那腦殘的閒錢)。
話說現在沒上班,除了幫老公打理事情,就是和小貓朝夕相處。雖然沒有勤快到天天研究料理,但總是天天下廚。除了和朋友應酬的飯局,幾乎都沒有外食,一來是吃不慣,二來是不放心外面餐館的衛生。特別是現在接近油味很重的店家,像早餐店、燒餅店等等,就會覺得很倒胃口。本週我在自家巷口直擊麵攤「整山」待洗的碗盤,全部堆疊在污穢潮濕的人行道上,碗盤旁擺放了一個大水桶,想必是稍後店家洗碗用。我們對這種用餐環境能夠有什麼期待呢?只不過小店仍然生意興隆,顧客似乎完全視若無睹吃得宜然自得(噁)。
其實今天只是想紀錄一下,回國六週以來是我首次煮白飯。並不是因為我想吃飯,而是冰箱裡的米得趕快銷掉。我買的米似乎從來沒有吃完過,之前帶去德國的小包台灣米也都全數當伴手禮送掉了。不知道為什麼,從很久已前就不太愛吃米飯,而煮白飯更讓我覺得麻煩。雖然說一杯米基本上是兩碗飯,但這種計量方式很不精確,常常不是煮太多,就是不夠吃。我又很討厭剩飯,不只要放隔夜,剩飯又常常不夠下一餐的飯量,於是就得再煮一鍋新的米飯,最後米飯就永遠吃不完。其他澱粉類食物,像麵條、麵包,就比較容易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而且沒有米飯黏黏的口感。另外就是,中式料理很難沒有湯湯水水,而白飯都會配著菜吃。當我們把菜夾到碗裡,湯水就會沾到飯上,但一頓飯有好多道菜,所以吃下來整碗米就會混在四五道菜的雜燴湯裡,嗚。其實有非常好吃的白米飯,乾乾淨淨的吃就很好吃,撒些芝麻類的,例如日式的吃法;丼物和生魚片我也可以接受的,但就是討厭油湯油水。我猜想這是大學和以前公司天天吃自助餐留下來的陰影吧...

附註:
1. 今天果凍首次在沒有輔助品(肉棒、零食啦)的情況下把兩隻前腳放到我大腿上,而且剛才站起來的姿勢真是太萌了!(放鞭炮!)只要他接下來幾天都好好的沒有再吐,大小便狀況也正常,就可以再給她一顆罐頭。
2. 迫不及待想看James McAvoy的新片Filth,聽說有Robert de Niro等級的演出耶!(我愛老伯...他搞笑耍很我都愛)但在Filth檔期之前的應該會是Welcome to the Punch,美國預計是2013年3月15日才上映,現在引頸盼望它的預告片(2012年完全沒有他的新片 T_T)。
3. I didn't know Robert Pattinson starred as Cedric in Harry Potter until today!!!! (Not a fan of HP or him, let alone the Twilight series. But I found Cedric cute at the time and felt sad that he is doomed to be killed. Get him another girl pls.)
4. 台灣的馬鈴薯口感很詭異(非常 loose)價格又貴(兩三顆就要一歐?!)。不管是煮咖哩或煎薯塊都不對,沒有期待中綿密滑膩的質地,但這種質地卻是咖哩飯、燉肉甚至薯塊要好吃都不可或缺的條件。不曉得台灣能買到的馬鈴薯有幾種,只是好吃的種肯定吃不起。為了口腹之慾我要努力回德國!?

Sunday, May 20, 2012

珍珠奶茶小實驗

台灣大街小巷都買得到的珍珠奶茶,現在真的紅遍天下了!除了之前倫敦很出名的道地珍奶,德國的「Bubble Tea」也像雨後出筍般的遍佈大街小巷。雖然我不記得Aachen有看到,但是慕尼黑市中心我知道的已經有七間,紐倫堡和科隆也都不只一家,更小的城市像是Augsburg或Erfurt也都曾看到珍珠奶茶的蹤跡。(聽說在德國夯到連時尚雜誌裡都有名模拿著珍奶拍照!)在慕尼黑的珍珠奶茶聽說只有一間是台灣人開的,位於Königplatz捷運站附近。老闆娘是個看起來很精明幹練的年輕女生,聽說煮得非常道地,2012年6月這時一杯3.2歐,對於想在慕尼黑一解鄉愁的台灣人是不錯的選擇!

Erfurt火車站附近的珍奶店

這裡的珍奶真是不便宜,賣珍奶小店整體陳設卻和台灣的歇腳亭、50嵐相去不遠,基本上都只有外帶區,只不過店面寬敞了許多。裝茶的保溫桶,手搖杯,塑膠杯,封口機等等,就跟台灣的如出一轍。店裡打工的弟弟妹妹也有很多是亞裔臉孔,假使不看價目表,就會覺得好像在台灣買飲料。用3.2歐一杯這個價位來算,一杯珍奶的價格比星巴克的拿鐵還貴,但又不用提供室內空間、廁所、無線網路,算下來好像賣珍奶的還賺更多!?慕尼黑的市立圖書館(Gasteig)和紐倫堡車站這兩間生意都非常好,好多年輕的弟弟妹妹不曉得是來嘗鮮,還是已經一試成主顧。
回想我「年少」時,一杯珍奶只要10元台幣,就好像不用錢一般。放學回家的路上就會跟同學一人買一杯,邊騎車邊喝。現在這3歐up的價格實在令我難以下嚥,再說回到台灣我愛怎麼喝就能怎麼喝,何必在這裡浪費胃空間!
幾個月前小朋友的爸爸下班回家問到我珍奶,因為他在上班路上看到慕尼黑附近的市鎮有間珍奶店新開張(他還不曉得市區有!),很好奇到底是什麼玩意,他也覺得一杯3歐頗不親民。於是我就想說,用珍奶做國民外交也不錯。我跑去Rosenheimer Platz 附近的華興亞洲超市找到粉圓,雖然不是說非常漂亮,但還是可以湊合著用。
雖然買了珍珠,其實我還真不會煮。很久以前在大學曾煮過一次,結果煮到整鍋糊在一起,從此我就對煮粉圓產生恐懼。但障礙總是得克服,再加上現在網路發達,什麼都找得到,於是我就參考了這個網頁上的珍珠煮法,再次挑戰粉圓。經過實驗之後,這個網站的作法算是還不錯,粉圓會非常入味,不過缺點是第一次悶煮的時間不夠久,粉圓還沒有熟透。
今天我第二次嘗試,我把煮和悶的時間拉長為25分鐘,果然還是不夠,於是又再進行第二回合的悶煮,各10分鐘。在第二次悶煮後珍珠已經熟了,然後再放入糖水中繼續。只是這時候我覺得珍珠有點過熟,因此在糖水中煮和悶的時間都調整為7分鐘。可能是因為這樣,第二次的粉圓有點太軟,嚼勁不夠,而且甜度也不夠入味。
總結兩次的實驗,我想煮粉圓的時間調整為煮和悶兩回合,第一回合20分鐘,第二回合10分鐘,之後再入糖水5~10分鐘,可能會最理想。等回到台灣再來實驗吧!

p.s. 除了現成的粉圓,我還看到很多人自製珍珠!找到兩個看起來不錯的示範(),也許回台灣自己來試試看。越來越不放心市面上販售的食物,其實還是天天自己料理比較安心。另外就是我不管怎麼煮,家裡的老公都會把他們吃光光,嗯,真不錯!  XD

Friday, May 14, 2010

2010

今年瞬間過了五個月。So far so good。一直都很忙碌。搬到新家以後,最開心的,就是專屬的廚房。就像「Julie & Julia」一樣,帶著一天的忙碌回到家,鑽進廚房裡又是另一個世界。幾乎可以忘卻白天不愉快的鳥事。自己下廚是多容易的事情,烹調就好像變魔術。
今 天晚上煮的是味增湯,營養又好喝。我有現成的小魚乾,味增,以及先前切好冷凍的蔥花和凍豆腐,再加上一點米酒、醬油、和雞粉。最後神來一筆的是今天 Marie給我的海苔。我把它切絲,起鍋前放入,就大功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