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6, 2006

宗教 vs. 音樂

我想,有理由相信,西方人的音樂發展,與彰顯宗教力量脫不了干係。文藝復興前的素歌(plain chant),發展至經文歌(motet),以降巴哈、韓德爾的許多作品,全都是宗教創作,從素質的單音音樂,到極致複雜的複音結構,就一如華麗澎湃的巴洛克建築風。可能是為了讓大眾吟唱、聆聽這些經文,因此作曲家們努力譜出悅耳的旋律;又有可能,作曲家在譜曲的過程中,進而踏入樂理殿堂,無法自拔,創造出變化萬千的音樂型式;作曲就好像遊戲,三聲部、四聲部的複音,以至於十二聲部的眾聲其鳴。
是這樣的嗎?這種發展,是由於他們對宗教信仰的虔敬,或是由於這些民族對於音樂的愛好呢?或是源自於他們希臘老祖先,吟遊詩人的傳統呢?這些歐洲蠻族和古希臘,從來就不是一家人,可是這些豐富的文化元素,即便是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黑暗時代」,還是在入侵蠻族的後代身上找到蹤跡。
反過頭來說,同樣是經文,佛樂不論在曲調,或演唱方式,都不如西方音樂那麼豐富。就樂曲本身的音樂性部分,由於我相信這是各地音樂不同特色,就像東方音樂的基調,就是五聲音階,至少在這幾千年來,一直都是。不過,這是否代表在佛教世界中,曲調永遠無法跳脫經文附庸的地位?此外,就演唱方式而言,西方發展出所謂的唱詩班,又出現合唱團,藉著悠揚的歌聲,來讚頌敬畏的主。反觀佛經朗誦時,方式卻千篇一律?到底有沒有人想過,要把經文用比較美好的聲音傳達出來?搞不好這些疑竇全是我對佛家祝禱產生的不適應症吧!
記得小時候,討厭墨家學說,不為了什麼,獨獨為了這個「非樂」的主張。對中國歷史文化沒有好感,因為跨越古今,找不到一個真的在乎藝術的時代。中國號稱歷史五千年,也從來沒有任何思潮,對社會造成突破性的改變。整個華人世界,就在「儒教」這指如來神掌中,翻來覆去,不得超生。
離題了。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