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死亡產生一種obsession。我不確定中華文化裡是否有這樣的傳統,但是在歐洲,尤其是黑死病的年代,死亡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主題。從「十日談」到所有中世紀的藝術作品,都與死亡脫離不了關係。Carpe Diem,Momento Mori都是被死亡所影響而產生的想法。「十日談」是Carpe Diem最明顯的代表。在生命隨時有可能結束的當下,盡情享受人生。Momento Mori面對死亡的態度不太一樣,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死亡放在心上」,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到人生不是無窮無盡的追求,到頭來總是要入土為安。
兩年多前,一位很敬愛的姨丈突然離開了。雖然從確診到過世中間有兩個多月,卻仍然非常令人無法接受。我還記得那一年的某日,我突然心血來潮,覺得很久沒有去阿姨家拜訪,然後和表弟一起過去。記憶很深刻,那天姨丈用餐後就待在房間裡。我們要離開的時候,阿姨請姨丈出來跟我們話別,還說姨丈最近身體不舒服,所以才待在房間裡面。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在阿姨家看到姨丈。一兩個禮拜後,我打電話邀請阿姨來欣賞大猩的畢業公演,大約就是那時候,得知不好的消息。
當時覺得非常無法接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開始尋找相關的書籍,看不同的人如何面對死亡。曾在一本書上讀到「沒有什麼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都免不了一死),只是運氣不好」。的確,當心理一直執著於「不公平」這件事,會更難去放下。然而,還是不免埋怨,為什麼要這麼早把這麼好的人帶走。甚至連我的手機裡都還留著那個號碼,仍然不捨得刪除。電影「P.S. I Love You」裡面,女主角一直重複撥著沒有主人的號碼,只為了聽語音信箱裡的聲音,好像他還存在,好像他時候還會回來(超級催淚的橋段!)。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真的把號碼刪除了,就好像什麼部份從我的記憶裡消失一樣。
這禮拜在圖書館找到一本相關的書,書名是Ewiges Leben(ISBN 978-3491-79780-2)。書中以西方思想為主,介紹面對人生的目的、死亡、來生等等的態度,還有一小部份提到東方宗教。雖然篇幅不長,但內容很豐富。我大概每天下課就會去圖書館看1~2個小時。等看完了再來紀錄一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