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關於德國人 / Etwas über die Deutschen

從小聽很多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關於集中營,關於德國屬於萬惡的軸心國的故事。但是學德文之後讓我認識了不一樣的德國,讓我體會到,在那個年代,有一部分的德國人甚至是感到到非常虧欠。其中一個德文老師曾說,有些人在自我介紹時,不願意說自己是德國人,只會說自己來自慕尼黑,或Bayern邦,或漢堡等等。
話說回來,這幾天我們透過德國的歷史來學習德文。我每每對於兩次大戰期間一直到統一這段時間的德國歷史特別有感觸。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奧地利作家Stefan Zweig自傳式的遺作「昨日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透過Zweig充滿人文情懷的觀點,側寫德奧在兩次大戰之間的社會環境。可惜本書的中文版似乎已經絕版,不再發行了。Zweig身為一個猶太人,再加上他的政治立場,使他的身份十分敏感。他曾經是德奧成功的知名作家,但在納粹時期他的作品則變成禁書。我在德國也還無緣一睹原文版的「昨日世界」。希望我的德文可以早日進步到能夠閱讀這本書的原著!
二次大戰之後,滿目瘡痍的德國百廢待舉,又受列強瓜分為東西兩德,使得許多家庭被迫分離。小人物的故事敘述特別能夠傳達這種情緒的感染力。想像一個東柏林的老奶奶,突然一天早上醒來,知道柏林圍牆要把東西柏林隔開了!她的孫女正好從西柏林過來拜訪,於是她帶著孫女慌忙的衝到車站,為了讓孫女趕上最末班車回到西柏林,接著就是好多年都無法相見。即使可能只隔了幾分鐘的距離,這一道牆卻劃出兩個世界。
Das Leben der Anderen」和「Good Bye Lenin」這兩部德國電影都和柏林圍牆有關。記得當年「再見列寧」在台灣也很受好評,我似乎有VCD;雖然大概知道內容,但可惜一直沒看過。相對於「再見列寧」對於兩德話題的輕鬆處理,「Das Leben der Anderen」則聽說相當沈重而嚴肅(不曉得台灣是否可以找得到這部電影?)。我們這一期有四個中國同學(天阿!),我很難不去想,討論德國統一時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在當時的大環境,六四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的倒塌,蘇聯體系的崩盤,東西德統一。假如班上有四個台灣人和一個中國人,我應該就會問吧!不過,我相信中國教育對於他們思想的養成應該十分「穩固」......「再見列寧」這部電影不曉得在中國是否可以看得到?但是我的同學們似乎都沒聽說過(不過「我的野蠻女友」大家倒是挺有共鳴的!)我相信跟我同輩的台灣大學生應該或多或少都聽過「再見列寧」吧?
在德國統一二十年後的今天,馬克已經找不到了(哭)。我還沒真的拜訪過當初東德的那個部份(只有短暫在Potsdam的一個下午)。現在的德國非常注重環保(聽說一個茶包就需要分成好幾類回收);什麼都要照規矩來的傾向還是很強烈,雖然可能很不能變通(但我還是喜歡)。我們的德文老師其實是個波蘭人,今天上課,她也提到一個德國人的特質:德國人會因為政治人物的政績而批判他,但不會是因為他的性傾向,因為那和政治無關,是他的私領域。我沒有特別注意這裡的八卦小報,不曉得她所說的有幾分真假。如果屬實,德國的媒體生態應該會比台灣優良許多,不會看到媒體為了某個政治人物的兒子和哪個女人交往而大做文章(真是有病)!
話說,由於Aachen的地理位置和優秀的理工大學RWTH,使得Aachen成為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聽說光是中國學生就有兩千人,因此這個地方很習慣與外國人的互動,對於外來人口也相對的比較友善。這讓我不由得有點擔心其他地方是什麼樣子。還不曉得接下來要移動到哪個城市,遇到什麼樣的人呢!
(小小的Aachen除了物價平易近人,另一個優點就是還可以省下交通費。全部的地方靠兩隻腿就可以走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