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Hallelujah

有些事需要點契機。

原本預計著要在今年生日來個大變髮,想來想去,想到最後來是決定把這筆錢省下來,換成泡泡染聊以自娛便得,還不知不覺的在最近這個月內一次補足過去多年的購書與保養化妝品額度,說實在一加一減下來,也直逼燙染剪的費用了。

時間不對,所以頭髮就沒弄成了。時間碰上,整個計畫就於是轉彎了。

2014年走得烏煙瘴氣,於內於外皆然。

今天下午馬力全開的回著mail,不料一下班回到家就看到令人吐血的新聞(雖然真相仍待考證)。腦門充血的當下,朋友分享了Jeff Buckley的Hallelujah。Click。或許就是這一刻,感覺對了,感覺到了,在對的時間,再次聽到對的歌。那些紛紛擾擾,都隨著吟唱沈澱下來吧。




Sunday, August 31, 2014

飲茶之約

今天中午與好久不見的老友約在公館碰面。他們想吃飲茶,於是就去了易牙居打牙祭。在公館待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卻從沒踏入易牙居。並非不愛飲茶,反而是多次聽到「嗯.....」之類的評價因此始終提不起興趣一試。今天總算是身歷其境一回,果真過去所聞的確不無道理。餐點不至於難吃,但也就是普普通通,特別是燒賣肉質總覺不甚鮮美,腐皮卷的腐皮過於厚重,反而掩蓋了內餡的能見度。

不過醉雞還算不錯,我們另外點了一道外觀看似豆腐,由蝦泥、麵糊、牛奶下去酥炸而成的小點口感也不錯,菜名忘了。這道菜今天頭一次吃,無從比較起,總之還算推薦。只不過份量小了點,約莫一塊正方形雞蛋豆腐大小而已。

若想在北市吃平價港式飲茶,東區玉喜飯店的港式飲茶是很不錯的選擇,印象中菜色也比易牙居豐富,交通方便(近國父紀念館&忠孝敦化),用餐環境也算清閒悠哉。比起多年前去過的京星港式飲茶好上許多。東區那間京星或許是空間規劃的緣故,每次去都有種侷促壓迫感,一群人被塞在擁擠狹小的餐廳一隅,室內又甚為嘈雜,實在可謂是食而不覺其味,食物本身並無起眼之處也不外乎是原因之一。

不過真要吃好吃的港式飲茶還是得走趟香港吧。跟這位老友真有緣,當年在港也是和她吃的。原本我們依同事推薦來到蓮香樓,但旅伴們一看到眾人如禿鷹般爭食搶位早已胃口盡失,遂誤打誤撞的進了號稱米其林一星、古色古香的陸羽茶室,享受一場偽貴婦的飲茶時光。記憶最深刻的當然就是在台灣沒看過的豬肝燒賣囉。

回到本日的易牙居之約,除了小點,我們也叫了一盤芥藍。之所以會點芥藍,也是緣自那次香港行。我倆一放好行李便外出覓食。走出旅社沒幾步路,就看見一間名為麥文記麵家的餐廳。由於麵食並非我們該次出遊的美食標的,我做功課時就沒注意到這家店。那店面不甚起眼,就像港片裡隨處可見,港人平日用餐的家常小吃店,店內來客放眼望去也都像是本地人,但由於只是吃來墊墊肚子,便不太計較。我們隨意叫了一盤牛腩麵與芥藍菜,那牛腩香潤滑順,已是可口,但那芥藍菜的美味,卻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超脫驚人體驗。

麥文記麵家的芥藍剛上桌時,我們都皺了皺眉頭,思忖這菜梗如此粗大該如何入口才好,因為那梗可能是台灣一般可見的兩倍粗吧。但點都點了,能有什麼辦法。只是才一咬下去,就曉得料理東西軍裡的飄然銷魂在現實中也是有可能的。芥藍梗粗只是表象,實際上是表面爽脆,但梗內卻柔嫩鮮美至極,害我們直呼這菜不曉得怎麼燒才能燒得這好口感好滋味,直到今天事隔多年,兩人都還念念不忘當年在唇齒間的佳餚美饌。

至於易牙居的芥藍又如何?大概也就是中規中矩,無須特此一提了。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點石成晶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結婚鑽戒厭惡至極。要是克拉數測得出愛的深淺世界就簡單了,送你鴿子蛋還不是照樣槍斃你?話雖如此,最近發現有種將骨灰製作為鑽石的技術,聽說已經行之有年,我只是後知後覺。

骨灰變鑽石的費用不算低,只不過要是與塔位、墓地等身後儀式相較,就還不算太昂貴。以Algordanza這間瑞士公司的切割鑽石來看,二十分要價是三萬五港幣(約十四萬台幣),但Algordanza在台灣沒有設點。若早個兩年就知道這門技術,我應該會把果凍的骨灰保存起來,等日後經濟寬裕點做成鑽石珍藏在身邊。

除了Algordanza,台灣當地就有美商LifeGem,但價格比A公司更高昂。聽說找韓國公司製作價碼較低(不過還得打聽是哪間廠商),而LifeGem在美國當地的價格也比台灣漂亮很多(根據經濟學人是25分約十二萬)。

後話:我完全不想如此安排自己的身後事,無論是身體或骨灰我只想淹沒在雪堆裡,身體髮膚少了生命不過是一具皮囊。會讓我想做成鑽石的只有小寵物。至於親人,還是依照他們的心願辦理吧。

Monday, August 18, 2014

韓國料理

曾經有一度很愛韓式泡菜的辣和韓式石鍋飯,但這兩年吃過兩次韓式料理,特別是前陣子去公館的「糕糕在尚」用餐過後,才發覺自己對韓式料理的愛已經消失了。

並不是說「糕糕在尚」不好吃。他們家的食材肉品都滿新鮮的,醬料的滋味也挺豐富濃郁的,只是以整體來看,味覺搭配卻不是很多元。一餐吃下來,從泡菜、烤肉到年糕鍋,口味都沒差太多。

聽說在韓國當地的餐廳用餐,一頓飯吃下來會有許許多多的小菜。只是我懷疑這些小菜的調味是否也大同小異?像「糕糕在尚」吃到飽的小菜雖然種類不少,應該有五六種吧,但每一種吃起來都很像,而且因為口味重,吃到後來只剩下鹹度酸度的對比,吃不慣重鹹的我選擇就相當有限。

平時若非煮燉飯、燴飯、或咖哩飯這種沒有另外配菜的料理,我都會盡量錯開每道菜的口味,比如說某道菜用了醬油,另一道就變換調味方式,一頓飯吃下來才不容易覺得膩。日式定食其實也是如此,各道菜色間的口味也做過搭配,不會有從頭到尾一個口味的單調感。所以如今不再愛上館子吃韓式料理,這點應該佔很大的因素吧。(更不用說現在不太願意吃肉,以肉類為主的大餐對我實在沒什麼吸引力,想到得從頭吃肉吃到尾,配菜偏偏卻又沒什麼選擇,其實還滿痛苦的。)

p.s. 但不會不推這家餐廳啦。雖然覺得有點小貴,但肉質不錯,愛吃肉的人應該會吃得很開心,店內汽水小菜肉類都是吃到飽的(不過印象中我只吃到三種肉〔牛肉、豬肉、三層肉〕,而且上得有點慢,大概是成本控制吧),火鍋另外加點,店內也有許多服務生是韓國弟弟(肉也是服務生經手烤的)。

Friday, August 08, 2014

stones

I want my stones mad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leave all things behind.

Tuesday, August 05, 2014

laluz(林歧)

這幾天發現另一位不錯的作家laluz。

從她行文間可看出深厚的西洋文學底子,時不時引經據典,卻毫不刻意。沒有總裁,沒有高幹,只有街頭巷尾凡夫俗子的庶民生活。

最喜歡看她描寫旅行風景,南美、印度、西亞、巴爾幹、巴塞隆納,很美,能勾起人流浪到天涯海角的想望,讓我記憶中天蒼蒼野茫茫的內蒙草原記憶又鮮活了起來。其二是她聽很多音樂,寫樂團,自己寫詞也寫得頗有味道,我喜歡《紙上遊戲》裡的詞多過《野貓先生》的。

但她作品中經常出現遭性侵或暴力相向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現在看到這種題材除了不舒服還有很沉重的憤怒。

Anyways,華語純文學喃喃自語式的創作,巴不得將全天下哀愁都攬在身上,動不動就把悲愴寂寥與豁達世故劃上等號的風格我實在無法苟同,但作品中的文字質量對我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以讀laluz的故事為樂。

喜歡《野貓先生》的極簡書皮(從留守番網頁抓過來的),不過相較於長篇,我更喜歡laluz的短篇故事。或許是篇幅長比較容易露出破綻吧......。

Saturday, July 26, 2014

Leipzig

我喜歡Leipzig,儘管Leipzig並非我最愛的德國城市,我還是喜歡,喜歡她所帶有那濃厚的人文氣息與一抹優雅。在德國期間共去過三次。

頭一次是單身專程前往,第一晚在Thomaskirche聽復活節的馬太受難曲,第二天在城市中四處漫遊,走到兩條腿都不像自己的,還在寒風中被凍得快一命嗚呼,幸好有Backwerk的熱可可解救我的性命。老城區有幾條形似巴黎的拱廊街,走在其中不時能偶遇驚豔,甚至還有一段拱廊的天花板是整片的皮雕工藝。

第二次是理論上是從Dresden前往Erfurt時路過,但不知為何記憶如此模糊,忘了當初是何時抵達,何時離去,在當地又吃過些什麼(只記得有吃過冰)。這次造訪最深刻的部份就是與建築師好友在國家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逗留許久,欣賞新舊融合的建築,感受館內的靜謐氣息。我喜歡一個人旅遊,但我也喜歡有她相伴的旅程,兒時說好要一同環遊世界的夢想,如今卻只去了寥寥幾處,好希望還有機會同行(除了食性我們各方面都很搭~~~)。

第三次是從在Magdeburg一日遊結束後,心想時候還不太晚,又拖著老公從Halle搭火車過來,只因為很喜歡這裡,想再帶他來看一眼夜晚的Leipzig,就只是趕來匆匆一瞥,從新市政廳對面的流水區回望整個舊城,趁離開德國之前再次跟她道別。

好想念德國。

這是屬於我的萊比錫記憶。儘管什麼尖塔什麼地標都沒有,但紀錄下這張照片的瞬間,真真切切的專屬於我。

Tuesday, July 22, 2014

Nina Simone - Just in Time




Let's go

Just in time, you found me just in time
Before you came my time was running low
I was lost, then losing dice were tossed
My bridges all were crossed, nowhere to go

Now you're here, now I know just where I'm going
No more doubt or fear I've found my way
For love came just in time, you found me just in time
And changed my lonely nights that lucky day

Just in time
Before you came my time was running low, oh baby
I was lost, then losing dice were tossed
My bridges all were crossed nowhere to go

Now you're here now I know just where I'm going
No more doubt or fear, I've done found my way
For love came just in time, you've found me just in time
And changed my lonely nights, and changed my lonely nights

Oh, oh, oh, oh
And changed my lonely nights
And changed my lonely nights, oh
And changed my lonely nights that lucky day


Songwriters
COMDEN, BETTY / GREEN, ADOLPH / STYNE, JULE

----

十年不變的感動(感動好像還變本加厲了),不枉當初二話不說的收了DVD
(足可見這傢伙除了年紀完全沒成長……………)

這兩天下來,Just in Time就像腦蟲般不停在我腦海中重播著,於是我就老不客氣的一直聽著,聽著工作,聽著入睡,聽著醒來,直到耳蟲願意退散為止。

Saturday, July 19, 2014

塑膠袋

賣場不免費提供塑膠袋的政策,我真的很懷疑有多少成效?對減少塑膠袋的用量能有多少助益?

我忘記小時候從哪本書上學到塑膠袋材質無法分解,會製造很多污染,還從照片上看到好多小動物屍體的肚子裡塞著無法消化也無法排出的塑膠袋。然後,遠在什麼塑膠袋政策開始前,家母上市場買菜就已經自備塑膠袋,而我也耳濡目染的學了起來。

為什麼會懷疑塑膠袋政策的成效?因為我不覺得有多少人把多花兩三塊錢買塑膠袋當一回事。就連我這種錙銖必較的小氣鬼,都覺得兩三塊錢不算什麼。隨身攜帶購物袋說實在還滿麻煩的,只花兩三塊錢就能買個方便,何樂而不為。不說別人,自己家就有最好的例子。老公今天去全聯,分明可以拿了購物袋再出門,卻又買塑膠袋回來。我最討厭重播。自己說得煩,聽的人也煩。但塑膠袋這件事我真的無法視而不見。這些年來我絕對已經時不時明示暗示曉以大義不知多少次,可是至今仍然徒勞無功。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養成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袋的習慣?是不是要像Costco全館不提供塑膠袋,才有改善的契機?難道會在意的人只要點到即可,不在意的人就算說破嘴也不會改?

其實自備購物袋也沒那麼難阿。收在包包裡隨身攜帶,或是在鞋櫃上放一些,出門時順手就拿得到。雖然我覺得希望渺茫,而且碎碎念固人怨,但我還是會繼續努力,看哪天老公也跟我一起隨身攜帶購物袋。(嘆)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2008年報導,台灣塑膠袋的年用量,高達驚人的180億個(!),平均每人每天至少要用兩個塑膠袋。以每個塑膠袋兩元來算,2*2*365,每人一年花在購買「一次性」塑膠袋的費用可能就將近1500元。這個數字應該還不包括標準垃圾袋使用的塑膠袋。將許多大大小小的塑膠袋裝在一個大塑膠垃圾袋之中,光想像起來就覺得荒謬極了。)

Friday, July 18, 2014

肉桂 / Cinnamon / Zimt

Cinnamon一字來自希臘文,但似乎還能往上追溯至非印歐語系的源頭,所以人類食肉桂看來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根據wiki,兩千年前的埃及就有肉桂相關的文獻記載了。

最近愛上一種吃法:味全無糖優格撒肉桂粉。天氣熱起來後又開始吃優格。那天突然回想起在德國曾吃過肉桂口味的優格,正在懷念時突然靈光一閃,家裡不是正好有肉桂嗎,何不自己來調看看?結果這麼一試就讓我愛上了,連老公也被我拐著一起吃(不過我給他的是deluxe版,特別裝碗裡還搭切丁蘋果)。

已經記不得第一次吃到肉桂是什麼時候了。很可能是在台北巷弄間某咖啡店裡喝拿鐵灑肉桂粉,也可能是在加拿大吃到的葡萄乾肉桂卷??總之肉桂對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美味。肉桂粉的香氣帶有微微的辛辣感,味覺層次(對我來說)也很複雜,我唯一曉得該如何形容的,是肉桂粉剛觸碰到舌尖所散發出那股若即若離的幽甜。不過在故鄉似乎不常遇到喜愛肉桂的同好(甚至討厭的也不少),因此西式甜點之於我有如天堂,在德國不要說麵包、優格,連冰淇淋都吃得到肉桂口味,但肉桂口味不算很普遍,所以幾乎每次看到都會來一球(Konstanz車站附近就有一家賣肉桂口味的)。

最後筆記一下,西式料理使用的肉桂原產地應該是斯里蘭卡,學名Cinnamomum verum,中文另一稱為「桂皮」,和原產地在中國的中藥材桂枝是同屬(樟屬)的遠親,學名Cinnamomum cassia,並非同一種植物。(這下終於搞懂了,而且原來肉桂和樟樹也是親戚耶!)


題外抱怨:

1) 台灣一般的調味優格口味都偏甜,原味優格除非自己生(我懶),不然都貴得驚人(不過台灣乳製品真貴,就算自己買鮮奶回家養也未必能便宜到哪去……),自從發現Costco買得到價格親民的原味優格(12杯約189元吧,每顆130g,一顆約16,但相較德國還是非常貴。德國一杯250g的優格從39cent起跳,味全應該頂多到59cent等級吧,也就是說,同樣價格在德國可以買到兩倍之多的優格)。

2) Costco的肉桂卷非常普通(而且超級肥),屬於不再往來的品項之一。

Tuesday, July 15, 2014

那些年的那些梗

瑰麗的文字未必精彩。當然,誠如白先勇或張愛玲,就是又華美又精彩,相對的琦君、林海音之類的作家,就是溫潤如玉的質樸醇厚,讀著讀著,就在平淡裡揪心。瑰麗也好,平淡也好,都讓讀者藉由作家之筆,看到他們眼中獨特的人生風景。

最近讀了一點原創,也無意間發現幾年前吵得很兇的借梗事件。耐著性子先看過第一篇後,完全可以理解某些讀者的憤怒,不過又覺得兩個作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作品取向也不同,鼻子哼兩聲以示睥睨就過了。但昨天赫然發現,那人在另一篇作品中甚至大辣辣把某本書的書名寫了出來(對,被借梗的作者在作品中並未寫出書名,但我就是喜歡那部作品喜歡到跑去google關鍵字把書名給找出來),害我看到書名就不忍破口大罵,然後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外加一陣噁心(一點也沒誇飾)。

只能說,重疊處這麼多,其他梗就算了,這梗連同一本書的書名都寫出來了,還拼命凹,跟最近掰不下去只好辭職的某人不是很像嗎?作者大人硬是要在故事裡插一本和人物性情品味學養都八竿子打不著的書,自己難道不覺得牽強嗎?這就好像賣菜阿姨和我討論愛倫.狄波頓一樣讓我吃驚(我知道這個說法又落入另一種偏見中,賣菜阿姨的人生體驗用不著狄波頓來多嘴,但眼下就是這種感覺)。換個角度說,這件事就好比有人同時把任意門時光機竹蜻蜓全都抄過來當自己的用,了不起就是把竹蜻蜓改成鐵翅膀,結果卻連時光機的抽屜都沒換過。(很多人的爆點都放在進度條,但我的卻是在那本書的書名。或許是看文前就曉得進度條這回事,所以衝擊沒那麼強烈吧......)

不曉得借梗的作者大人有什麼意圖,但肯定的是,寫下再多文字,堆砌再多辭藻,梗借再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會是自己的。文字只是包裝紙,搭載著思想底蘊的作品,才能讓人read between the lines,從反覆咀嚼中得出韻味。

歐,這起事件一直讓我想到 Legal High 第二集裡那場樂譜抄襲的著作權官司,看過的人應該能理解吧。Period。

(國語文筆記:據說「梗」是別字,正確寫法應該是「哏」。我也發現實體書裡印的是哏不是梗,「哏」讀音ㄍㄣˊ,二聲。)

Friday, July 11, 2014

Sonnet 116

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 by William Shakespeare


Wednesday, July 09, 2014

Last Breath

自從在德國住過,在寒冬中旅行過,就愛上了雪。

長這麼大才在德國頭一回看到雪。那年冬天還來得特別遲,離開Aachen的十二月中居然連一片雪沒飄過。第一次看到雪是某個午後在host family的客廳裡。Diana知道我沒看過雪,特別熱情的呼喚我,那時往窗外望去,只見天色昏暗,細雪紛飛,我心想,原來,下雪就是這樣子啊。
當年雖然雪下得晚,一月底二月初卻發生難得的酷寒。和加拿大或北歐自然是不能比,但對德國來說真的很冷,慕尼黑經歷了好幾個零下二十幾度的日子,雪也厚厚的積起來。我跑去Konstanz,套著剛在Freiburg買的長靴,從市郊踩著雪,一兩個小時徒步走到Reichenau島上,只為了一睹千年Romanesque教堂的風采(其實可以搭車啦,回程就是從島上搭到火車站的),沿途幾乎只有我們兩人。冬天的Bodensee確實不及夏天鮮艷,但寂靜的冰天雪地從此在我心裡萌芽生根。
這些年已經很少動旅行的念,出遠門都是拜老公玩心大起之賜。會讓我二話不說想背著包包走的只剩冰島與南極,居然都是酷寒而人煙罕至之境。前天看到挪威峽灣的照片,又讓我產生新的想法。
過去一直想著應該以什麼姿態告別人生。如果不死於意外的話,北國看來是個不錯的選擇。哪天生病了,與其把錢花在醫療上,在急救插管毫無謂且無尊嚴的狀態下絕望的坐以待斃,還不如請人帶我去挪威的峽灣旁與美景長眠。

若正逢雪季,那就更好了。

Sunday, July 06, 2014

閱讀有感

配菜大的文,寫得雲淡風輕,小誠與大武的感情,讀來卻刻骨銘心。〔記《不夜城》〕

不太看小說已經好一陣子了。近幾年看的書都是非小說、非文學類居多,只因不想一再感受闔上書頁後的空虛。在小說跟前,我就是個完全非理性的讀者,但卻很少遇上那種「啊,敲到我的點了」的小說。
翻譯小說就算譯筆再怎麼好,畢竟隔著一層語言,多了一層詮釋,寫的也是遠方的、陌生的世界。華文小說的經典之作則是在大一那年摸了不少。我始終無法愛上張,相較之下,我還更愛白一點。董啟章的《安卓珍妮》也是當時很喜愛的作品(只可惜一心想推薦給同學看而出借的書,就再也沒拿回來了。像我至今的此生最愛Stefan Zweig的《昨日世界》也在別人家。這本說什麼也要拿回來,然後這輩子我再怎麼想推薦,也不會把愛書出借了。)但就算白先勇再怎麼精彩好了,那畢竟是什麼年代的事了,台灣的模樣也不知改變過多少回了。朱家姊妹的文字美歸美,還是被我歸在白那一派,況且,她們的作品無法不帶理性去讀,不是拿來痛快翻到尾的文字;然後,我從沒愛過那看來一點都不傷心也不開心的咖啡店之歌,總之就是無感。
這些年來我最愛的風格應該是柯裕棻老師了(是研究所時被老師那篇〈行路難〉中冷冽的苦澀給勾走的),不過老師是散文家;而鄉土文學那派遣詞用句中的濃濃土味,則完全吊不起我的胃,那不是我的世界,就像至今仍提不起勁去看《海角七號》、《總舖師》或《艋舺》,就是不對味。終於,直到這兩天,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排斥「本土」題材,相反的,我好愛在故事中看到親切的一景一物,跟著書中再平凡不過的角色,穿梭在熟悉的街坊巷弄間,提及某家我也聽說過、去過、甚至搞不好也喜歡過的小店。我不想接觸本土,只不過是因為以往所接觸到的「本土」不是屬於我的本土(當然,我也不排斥自己身上出現變化的可能性啦。),就自大的認為不存在那樣的作品。於是我發現了小說中的新大陸,就建構在我周遭的小宇宙裡,訴說著既遙遠又沒那麼遙遠的故事,讓我毫無負擔的得以一口氣痛快到底,留下的餘韻還足以濫情的反芻一番。
是吧,尋覓的路還很長。

---- 配菜太咸之《不夜城》、《秋雨微涼》讀後有感。
(7/16 -- 龜毛許久,後來覺得既然時不時就想拿起來翻,就決定還是把三本通通帶回家,於是現在很滿足的看著它們躺在抽屜裡。很感謝幾位主角不吝與讀者分享他們的人生片段,也很感謝作者大人敏銳犀利、饒富趣味、深刻雋永的文字,將這些故事成一幅幅的動人風景。)
(很喜歡木更附上的明信片,尤其喜愛轉經廊那張,拉卜楞寺也是全書我最愛的段落。說實在,除了想隨時拿在手中翻閱,明信片也是當初吸引我購入實體書的一大因素呀。)

====


我終究還是愛Ella Fitzgerald多一些的,或許是她的歌聲正好騷到我癢處吧?不過,關於Billie Holiday,我一直記得的是《經濟學人》在2005年介紹過一本她的傳記:由Julia Blackburn編寫之《With Billie》(或許更類似訪談回憶錄吧?),當時讀了介紹曾對這本書好奇過幾天,不過後來自然而然就淡忘了,留在我印象中的,只剩下這篇介紹的存在,以及從簡介裡似乎曾讀到那歌聲背後的千瘡百孔。歐,然後,一查之下才發現,這本書有中譯本呢,《我們與比莉.哈樂黛》,2007年就已經由滾石文化出版了。

邱天的故事讓我想到史澤愛《NANA》的前幾集(後來實在等太久搞太亂,就沒追了,希望老師早日復出把故事畫完,我還是想重看的)。反正簡單說來,就是個邱天遇到大魔王的故事,但又不只是大魔王的故事。(話說,那顆秋天的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青蔥翠綠的呀,這幾天才又挖出來聽的歌居然在書中遇到,還不夠巧嗎?)

附記:
1. 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陣子好友提到她想看村上,正好也出現在書中,改天找時間看看。我從沒讀過他的書,或許可以從這本開始?
2. 《白色南國》:在講南極的書耶,推薦的人還不少。(7/19更新——我只在這種時候有行動力:今天拿到書了,歐耶!不過我要來看Paul Auster的孤獨先。南極還不曉得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去......唉唉)

7/11增補:
剛看了Before Sunrise預告片的我恍然大悟——不夜城(或者該說小誠與大武間)存在著某種元素,十分類似Before Sunrise/Sunset系列中的Jesse與Celine,那種兩人間不可言喻、心照不宣的默契。想當初就是被電影裡這種盡在不言中的化學作用給勾走的(哈哈哈哈哈,話說我還沒把Before Midnight耶!),如今我覺得配菜大在小說中也把這份精髓發揮得非常好,更不用提小說裡還沒有電影中俊男美女的吸睛效應(這也是不夜城的獨特之處。除了小誠的眼睛〔與後來曬黑的膚色〕,作者並未對兩人容貌多作描寫,而是偏重於兩人的個性、互動模式等特質,在同類型作品中實屬難得)。


反正我知道我就是無可救藥。
Ivy - 〈Edge of the Ocean〉
這首歌只出現在Before Sunset的預告片中,但卻帶著一股若無其事的慵懶基調,預示兩人再續前緣的契機。我的愛片,我的九年。

Friday, July 04, 2014

姍姍來遲的蜜月文 - 回憶中的聖心堂

當年蜜月排了五天四夜的巴黎行,最後一天傍晚我們來到Sacré Coeur觀夕陽。位於蒙馬特一帶的聖心堂地勢較高,坐在台階上幾乎可將巴黎盡覽眼底。不過聖心堂似乎是比較上相的那種建築物,當初是慕著美麗的風景照而去,看到實體後有點小小的失落,此外,蒙馬特附近環境比較亂,在長手扶梯一帶,我看到幾個打算假借推銷名義要靠近我們,塞小玩意過來,但實際上是想獅子大開口的黑人,害我經過時緊張的拖著楞頭楞腦搞不清楚狀況的老公快步走過,完全不讓任何人進入我們半徑一公尺之內。因此相較之下,我還是喜愛左岸多幾分。
不過我們在聖心堂還是留下一點美麗的回憶。當時我們是走上山的。上山時我們在山腳發現了一間家樂福,於是便跑去隨意採購了一點零嘴、cheese(一塊是fromage au chevre,另一塊也是軟質的,但忘記種類了)和一瓶玫瑰紅。我也忘了為什麼買酒時沒有連開瓶器一起帶(或是先在店內開好?),只記得我們走到山頂,在聖心堂前景觀最好的那片長長階梯上選定點坐下,然後就開始煩惱開瓶。階梯上有許多像我們這樣的遊客等著看日落,幾乎人人都帶了吃的喝的,我搜索一陣後,就厚著臉皮的跑去和附近的其中一對年輕男女借開瓶器。還記得那男的看起來頗斯文,還戴一副眼鏡。我開口借之後,他身旁的女伴對他說,你今天真的很受歡迎啊!
我們就這樣一口cheese一口酒,邊聽街頭藝人演唱邊看風景,太陽快下山才搭纜車下山。當天喝不完的那瓶玫瑰紅,原本想帶著在前往機場的路上配早餐喝(怪),還特別趕早起去旅館附近的小麵包店買了好幾種蛋糕要帶著走,沒想到我們蛋糕都還來不及吃,那瓶酒就被我給敲破……,只能留在巴黎街頭的垃圾桶裡。至於沒吃完的cheese則被我偷偷帶回台灣,在家鄉品嚐巴黎的餘味。

在灰濛濛的日子裡遠眺巴黎實在不夠鮮艷呢
只存在我記憶中的La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

話說啊,為什麼我最近聽到一堆人跑去巴黎都不吃法國菜,不吃法國甜點,反而去吃什麼越南河粉???真是莫名其妙,看得我好義憤填膺啊!!!台灣越南人還不夠多,越南菜還吃不夠啊?為什麼難得有機會吃道道地地的法式料理,品嚐法國文化精髓,偏要挑個越南菜?!!!!!這時我就不禁要說,找個合適的旅伴真的很重要。幸好老公跟我食性相近,都非常接受歐式料理,又喜歡嘗鮮,至今還不曾遇到兩人因覓食意見不合,隨便吃都是皆大歡喜,不曾有哪個人受委屈(應該是吧,哈哈)。要是遇上個餐餐非米食不快的旅伴,我應該會昏死吧。